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师谈婚姻效用

(2010-05-20 01:30:11)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

太原心理咨询

太原圆成心理

心理咨询师

山西心理咨询

杂谈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读者们很容易看出,上一节的中心论点是,婚姻应该并且只能发生在两个婚姻资源大体相等的男女之间。那么,有了婚姻资源平衡,就足够了,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不是。否则,婚姻可能在一个大学的男女同学之间就全部解决了,或者在一个医院的男女同事之间就全部达成了,用不着到外面去找了。因为,族内婚往往意味着资源平衡:婚姻主体之间的社会地位是相同或接近的,进而假如外表特征差不多,并且内在特征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他们婚姻资源也就大体平衡了。尽管的确有很多婚姻发生在大学同学或者医院内部,但更多的婚姻是发生在外部的,属于族外婚。因此,在考量了婚姻资源理论之后,我们应该努力探求更多的可能影响甚至左右婚姻的“东西”,获得相对科学完整地认识。埃什尔曼介绍了温奇(RobertF.Winch)的需要互补理论(theoryofcomlementaryneeds)。温奇认为,尽管择偶在社会特征的很多方面,如年龄、种族/民族、宗教、居住的临近性、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先前的婚姻状况等方面是同类婚,当他进入心理层次或者个人动机的时候,择偶更倾向于互补而不是相同。本文作者很欣赏温奇教授的理论贡献,尽管后来的实证研究并没有支持他的理论。一方面,我们认为婚姻过程,包括择偶与婚姻维续,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而这种“互补”主要体现在婚姻主体的婚姻资源方面。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心理层次与个人动机方面的,更主要是物质方面。因为婚姻资源的外表特征和社会特征都是某种物质体现。当然,物质方面的互补,可以认为是需要互补的外在表现或者目的体现。另外一方面,我们相信,互补 ——其表现为二元主体的婚姻资源异质结构,可以使双方获得最大的婚姻效用(maritalutility)。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互补理论(当然这应该已不同于温奇原创的互补理论)提供了支持。我们认为,主体追求婚姻,是因为婚姻能给其带来某种满足。婚姻给主体的需求带来的满足的程度,我们称之为婚姻效用(maritalutility)。由于婚姻1+(-1)是由主体1和主体-1构成的,那么,婚姻效用,只能是二者的综合,具体说,是二者婚姻资源的综合。由此可见,婚姻效用的要素与婚姻资源是相同的。
      婚姻效用的计算包括两个步骤: 1.计算婚姻效用要素的数值。从数值上,婚姻效用的模糊矩阵,是二元主体1和-1 婚姻资源的模糊矩阵的乘积。其效用要素的值,等于二元主体的对应的资源要素的最大值运算。例如,有一对男女,他们的资源要素财产项分别为0.52和0.67,而他们的容貌项分别为0.69和0.59,则他们的婚姻效用财产项要素为0.67,容貌项要素为0.69。我们还可以用叠加法计算婚姻效用矩阵:把主体1和主体-1的婚姻资源,按同比例分别画成柱状图,横坐标为资源要素,纵坐标为婚姻要素的值,取值空间为[0,1]。接下来,把两张图重合,取每个要素的较大值,即得出婚姻效用矩阵。 2.计算婚姻效用。有了婚姻效用的各个要素的数值,则可用加权平均法或者算术平均法,计算婚姻效用的数值。可见,婚姻组合的过程,就是(婚姻效用对于二元主体的婚姻资源)取长补短,但长不加长的过程。从数值上,婚姻效用是对二元主体各自婚姻资源的放大,使二元主体分别获得了比其自身婚姻资源更大的效用。可能这就是婚姻的意义。于是,可以引出婚姻贡献和婚姻贡献率两个指标:婚姻贡献=婚姻效用-主体自身的婚姻资源婚姻贡献率=婚姻贡献主体自身的婚姻资源进一步,我们猜想(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模糊数学问题,证明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婚姻资源越大的人,其婚姻贡献率越低(相比之下,相对于婚姻资源越小的人,婚姻贡献率越高),称之为婚姻相对无用定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