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压力过大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若一个教师总是处在重重压力之中而忧心忡忡难以排解,心理问题的出现就变得在劫难逃了。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社会成员不得不面临更大心理压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带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重使一些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教师和身为一个普通人之间,教师常常会面临角色转换的压力;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失落之间产生的反差也容易让教师难以避免内心深处存在的角色冲突。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我国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做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2.自我期望值过高,追求“完美主义”
在社会和公众的期望下,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做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在一些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3.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第一节 教师心理问题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教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二)适应不良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体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而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体不能与环境取得协调一致。教师职业原本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职业,但由于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相对较为低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时刻都冲击着教师的内心。再加上有些现行政策不太稳定,处于摸索阶段,更增加了教师心理不适的应激源。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指出教师不良适应的心理原因,这些原因对于我国的教师来说同样适用:1.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在我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师资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的担子就会逐渐加重,超出正常水平的班容量、繁重的课业负担等,使大多数教师都感到疲惫不堪。2.工资偏低,付出与所得失衡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待遇极为低下,教师们不但要应付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大城市之外的教师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物质生活保障分神。3.工作稳定性偏低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拥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日常教育和教学中随时会出现的偶发事件往往令教师感到措手不及。4.教师角色限制了教师自由度很多师范学校都把“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等作为校训,这就为千万个不同的教师刻画了相同的形象,进而转化为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不成文的要求。这种无形的规范时刻都在监控着教师的举手投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学校以外生活的自由度、多样化。5.受到诸多管理与监督教师职业考核与评定、公开课、科学研究等各种直接与教师自身利益相挂钩的规定像捆在教师身上的无形绳索,使教师感觉到各种监督和管理无处不在。6.社会对教师的误解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教师的一大重任。正是由于其工作对象的发展性,使教师的工作负担极为艰巨,而且很难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平等、适宜的沟通。日本阪本一郎认为,一般人对教育工作的不正确看法是促成教师心理不易有良好适应的原因,这些看法是: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当教师;轻视教书工作;功利主义者低估教育的成效;可以以任何待遇请人任教;对教师的学识和教养评估都很低。7.教师对自身赋予过高期望人们通常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学识渊博、灵魂高洁、品行堪称典范的人。这种期望一旦被教师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规范,就会使其过分注重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表现为以“清高”自居,过分限制自己所关心的各种细节,导致心理失衡,进而成为引发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