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咨询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对抑郁症患者只使用药物治疗,患者常表现被动,病情易反复:而如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再加上心理治疗和
心理调节,患者就能主动配合,治疗也不会局限于就病论病,而是由治病扩展到“治心”,疗效显著且稳固。由此可见,抑郁症需要心理调节和心理治疗,虽然其形式与药物治疗截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纠正大脑相关高级神经通路的生化功能与心理功能。疏导宣泄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此时,医生应该做的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尽可能地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恰如其分地引导患者宣泄。当患者控制不住眼泪、觉得不好意思时,医生应
告诉患者让情感自然地流露,不要去克制,边哭边说无所谓:当患者觉得想说的内容太多太繁杂,不知从何说起,医生可以告诉患者别着急,从发病当初的某件事因说起,也可以先选择最痛苦、最重要的说:当患者说了很长时间,还觉得意犹未尽,医生可以引导患者在某些问题上说深说透,或跟患者约定下次交谈的时间和内容。宣泄疗法的主角是患者,医生是一个倾听者。了解病情如果说宣泄是患者的第一需要,那么了解
病情就是患者的第二需要。临床上,如果医生单纯地按医疗程序,为诊断而诊断,让患者做抑郁量表测查,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测评分数下结论,这样的做法,患者不会完全信服,不能产生共鸣,治疗也就容易搁浅。如果医生把印制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交给患者,让其逐条对照,然后再针对抑郁症的特异症状进行适当的解释,这就满足了患者的潜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忧虑和彷徨,同时又增进了其对医生的信任,与医生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改变认知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
当然也间接影响到自主神、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生化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一旦被愚蠢的朋友引为知己,你立刻会危险临头。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