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儿童、青少年心理依恋

(2009-10-06 15:37:07)
标签:

依恋

留守儿童

重要他人

教养

工作模式

太原

杂谈

 依恋理论及发展 
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依恋这一概念,认为依恋 是儿童和主要照料者之间 (主要是父母)的一种积极的 
亲密情感联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依恋关系的存在不仅为儿童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情感支持,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必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Bowlby认为,个体在其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认知结构——“内部工作模式”finternal working models)。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行为模式。个体在早期对母亲或父亲的依恋中形成的自我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到其他各种关系 (师生、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并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内部工作模式在早期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成为个体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对儿童现在 
和将来的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目前的研究发现,内部工作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新的依恋对象不断地出现 (如同伴等),个人的内部认知系统不断地修改与 
完善。但个人如果遭遇重大的家庭变迁、亲子关系的中断、父母离异或丧失等事件,内部工作模式将重新组。本文转载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网 
二、依恋的类型及特征 
研究者将儿童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约60%是安 全依恋型。A安全依恋型。这种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类型。 这类儿童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把母亲作为 “安全基地”,并在安全感的支持下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能够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 的心理品质。B回避不安全型。这是一种消极依恋。这类儿童虽能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但并不深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融洽的,他们经常采用回避或保持距离的策略,但又害怕分离。他们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 有多疑、孤僻等性格特征。 
c.焦虑不安全型。这类儿童怯于探索,不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他们在探索环境时经常感到缺少安全感,会表现出抗拒新鲜刺激和社会情境, 
一 研究实践 
人,以及出现害怕和焦虑等行为。D 恐惧不安全型。恐惧不安全型依恋表现出B型与c型的混合行为,这类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惶惑不安,缺乏自主性,不能进行自我定向。这些儿童对依恋对象表现冷漠,甚至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导致心理障碍。在儿童人格发展方面,安全依恋型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更多地从重要他人得到支持并对他人表现出慷慨无私的态度;而不安全依恋型儿童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失调症状,更少自信,更不依赖他人,更少自我表露。Peter Muris对155名青少 年进行依恋类型与依恋质量、抑郁与焦虑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全依恋的青少年比不安全依恋者体现出更高的 依恋质量,并且在抑郁和焦虑水平上显著低于不安全依恋者。Feeney和Noller在验证性研究中发现,那些焦虑型 
依恋的人报告自己的成长缺乏父母的支持,而那些回避 型依恋的人报告与母亲或父亲分离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 两种依恋类型的人。婴JLN青少年以及到成人的依恋类型具有较高的稳 定性和连续性。所以,儿童在早期与父母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依恋风格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切不可忽 视对孩子的照顾质量、情感支持和教养方式。对于留守在家乡的孩子,忙碌于生计的父母通常是无暇顾及的,在有限的沟通交流中也多以询问学习情况为主,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情感支持较少。而这些都会造成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本文转载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网 
三、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情感剥夺 
Bowlbv是临床精神病医师,他的依恋理论的创立源于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二战后孤儿院中孤儿心理障碍的研究,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养育机构的危害。Bowlby认为孤儿院里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抑 
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安全的依恋依赖于有亲密 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育儿方式,而不安全的依恋则是由不敏感的母亲所致。如果婴幼儿在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 (或其他重要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 “无情感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幼年甚至婴儿期就 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开。因为经济等原因,这些留守儿 童往往与父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有个短暂的见面。 这些情感的剥夺必然会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下隐患, 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父母的依恋类型和教养方式 
父母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对孩子需要的了解和反应,影响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性。安全依恋型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进行探索活动。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会误解孩子的需要,或只作出有选择的回应。Fonagy和 Steel等人 (1991)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依恋类型的一致性较高,安全依恋型的父母,其子女也常常表现出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模式。Benoit和Parker的一个涉及到祖母、母亲和婴儿三代人的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表明,祖母和母亲的分类一致性达到75%,且发现祖母与婴儿之间的依恋一致性受到母亲依恋类型的调节。除了父母的依恋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依恋影响也很大。安全的依恋依赖于有亲密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教养。最近对4000对亲子被试的数据进行的元分析发现,母亲敏感的养护行为与婴儿对她们的依恋之 间有中等强度的相关。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养育条件下,成人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式,这就是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根本。在这样一个关键期,即便得到其他亲人的悉心呵护,离开父母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形成不安全的依恋的比率也会比正常儿童高。 
(三)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 
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依恋质量。其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子女依恋安全影响重大。父 母的婚姻质量通过影响双方的心理状态、整个家庭氛围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过程,进而影响子女的依恋风格。一般来说,父母婚姻质量越高,越能积极地善待子女,子女的依恋安全感越高;婚姻不幸福的父母苦闷烦躁、自顾无暇,孩子极易受到忽视甚至虐待,安全依恋的形成受到威胁。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离婚、失业或迁居,有些儿童表现为从安全型依恋向焦虑型依恋转化,也有些儿童在其家庭氛围由紧张转变为轻松时,他们的依恋也随之向更加安全型转化。留守儿童群体的形成大多是出于经济原因,其分隔两地的家庭格局也较难保证家庭氛围的亲密和谐,而且 因为出门在外父母工作的频繁调动,也会给儿童的生长环境带来不安定感。紧张的家庭氛围对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有较多负面影响。本文转载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网 
四、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的启示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儿童人格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源动力,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发生 的各种情况。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一般儿童最 大的区别就是得不到再正常不过的亲情。有专家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代替的,所以留守儿童心理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而形成不安全依 恋有关。在正常群体中,大多数儿童属于安全依恋型,大约占60%。而对于留守儿童,由于亲情支持的薄弱,一部分儿童会出现退缩的情绪,没有足够的自信,这些儿童与同龄人相比在身心发育上表现出滞后状态,表现出回避不安全依恋型的特征;另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监护力度不足,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会发 展成为 “问题少年”,表现出焦虑不安全依恋型的特征。 
最缺少安全感的是恐惧不安全依恋型,这部分儿童缺少自尊,感觉孤独,不与人沟通,容易形成边缘型人格,并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依恋类型形成后较稳定,但也不是没有变化的。有研究者认为,依恋的发展并不仅仅建立在童年经历的基础上,当前的依恋动力系统也可能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情景因素会缓和或跨越过去经历内在化表征的影响。诸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或父母双方外出为主,照顾人主要是祖辈和亲戚,这意味着有大部分时间儿童与他们一起留守。因此,如果他们对儿童有积极的态度,敏感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很多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儿童的依恋安全就能受到保护。而父母作为儿童心理成长重要的支持源,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除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外,多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提供时空隔绝不断的情感支持,尽可能地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留守经历作为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教养质量加以弥补。父母通过提高教养质量,加强亲 
子情感沟通和支持,是可以增强个体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在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长期分离的现实情况下,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我们应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 炼,积极面对困难,主动与老师、同学接触沟通,发展对除父母之外多个重要他人的依恋。同时引导留守儿童 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老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人以及班集体保持密切 的联系。因为父母是支持系统中重要但非惟一的环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引导他们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让 
他们知道任何人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一切问题,很多问题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解决。这个过程也 是留守儿童心理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 

                                                   本文转载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