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必须通过活动来转化。知识必须通过活动来内化和构建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对于老师来说,如果每天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话,学生是很难有机会培养能力的。这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留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对知识的内化和构建。老师经常会这样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已经说了多少遍了,考试也考过了,为什么还是记不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性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和实践,所以不可能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要形成真正的能力了。
为了让学生把知识转换成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思维训练和实践性训练。为了完成这些活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活动包括先练后讲、先导后练、讲练结合、练评结合等。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拓展学习,这对于形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老师总是包办代替或者是面面俱到的话,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教师必须站在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在于自己为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时间和空间来开展一些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重要桥梁,活动是构建知识的必经之路,活动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