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含凤
含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75
  • 关注人气:4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爱的一本书

(2023-10-20 16:19:05)
标签:

读书故事

古都文化人

韩氏家风

宰相韩琦

分类: 文学、思想

       我喜爱的一本书

    2022年的7月17日在微信群主邓中堂的陪同下,驱车八、九十里前往安阳拜会《韩琦家族评传》作者李自存先生。他热情地先把我们带到了他的书房参观。看到他的书房,很震撼呀!简直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万余册典籍铺天盖地,萃古集今。邓中堂感慨:我觉得我的书就不少了,真是无法相比呀。而后落座,先奉送了两本《韩琦家族评传》书(我和群主邓中堂一人一本),之后互相交谈。当然我们也将自己的薄礼——几本书奉上,以作答谢。这从中看出,李自存先生是信守他的承诺,虽然互不相识,见面似如故友相待。

  我原想一定要出资买一本《韩琦家族评传》的。谁曾想作者很慷慨,直接对他的朋友说“送给他们两本吧”。据我所知,书的作者李自存先生是自费出得书呀!一颗灼灼的公义之心可见。这使我非常感动。

  事情是这样的。

  我在邓中堂建立的《邺文化研究》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群友发了一篇《一个人,一座城》的文章,中心意思是颂扬李自存先生。提及李自存先生写了一本书《韩琦家族评传》,引起了我的关注。我直接联系群主,他说不认识。发文之人是他的群友,邓中堂就通过发文的群友、朋友的朋友转弯磨角不惜多次周折,联系上了李自存先生。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依电话不停地寻找,终于实现了愿望。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对如此弥足珍贵之书我奉为至宝,一直爱不释手。虽不是名著,但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成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书到手,自然是很感激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因来之不易也是特别的珍惜。较多的时间分配于这本书,一读再读,相继读了七、八遍,从多个角度去细心地研读书中的内容。书中用详尽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北宋宰相韩琦一生从政的场景,甚是感人。

  韩琦(1008——1075),安阳人。二十岁考中进士,获甲科第二名榜眼。从此步入仕途,一直干到病逝时。宋史讲“换节永兴军,再任,未拜而薨”。在朝中做宰相十年,政绩卓著,深受皇上和众百官的拥戴。同朝为官的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宋史《韩琦传》中称韩琦为 “大星”、“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韩琦死后,宋神宗在追赠韩琦为尚书令的告策中这样评价韩琦:“韩琦见识渊博而富有谋略,庄重耿直而不屈不挠。早年即有天下声望。为相出入于三朝,执政周旋于二府。在仁宗与英宗之际,首推定策之功,又接受了顾命的重托。泽被生民,勋在社稷,出任边关重镇,使边境得到安定,功成名就,恳辞印绶之寄。尽瘁于国,任重于时。辅弼之功,无愧前良,当可永为忠义之功。”

书中称韩琦“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是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30岁时在当朝就享有盛誉。”与范仲淹一起镇守西陲,名震边关,“被人们称为 ‘韩范’”。有民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对该书虽喜爱又唯恐读不深入,读着,联想着书中的每一个韩琦故事的情节,我曾写下了十篇读书笔记,一篇《韩琦,一位青史留名的宋朝名相、贤相,和《韩琦的家风》等文章。给我心中留下的印记是韩琦不仅人品正,政绩辉煌,为官清廉,也给历史留下了榜样。实在令人感动、感慨、一种敬仰之情悠然而生。顿觉得韩琦睿智、干练、有谋略,不愧是一位朝廷的重臣、国家栋梁、捍卫江山的柱石。

  这本书让我从多个视角了解了韩琦忠君、为官之道、爱国、爱民之情怀。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韩琦为相十年,.....对于北宋每况愈下的朝政,和缓西夏和北辽的外扰局面起到了稳固发展的作用。韩琦主要功绩是敦促仁宗帝定皇嗣,辅佐英宗登基,调和两宫矛盾,促太后撤帘还政,当英宗病重时,再次顾命定策,帮神宗登上龙位,由于韩琦出色的工作,这时期使复杂的皇室政治保持了稳定,社会也较为清平,这也是韩琦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其勋业达到了巅峰。”

 “相州韩氏家族从北宋韩琦之父韩国华算起,到南宋韩侂胄止,这一百多年时间,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一个大家庭。”书的作者李自存先生算了一下,“仅北宋时期,韩氏家族考中进士七人,在宋代一门三相。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是韩琦家族的辉煌与骄傲。

  韩琦家族从其父韩国华开始就有着非常严格的家教、家训、家风,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韩国华十九岁登进士甲科,年少及第,曾任泉州知府。他训诫诸子“要令自取禄仕”。宋代虽有蒽荫补官制度。朝廷每次给予韩国华的荫补诸子做官的待遇,他都放弃,夫人对此有怨言,他解释道:“儿曹有官在身,便谓荣官可不劳而得,废学矣。” 让他们不要寄希望于朝廷的蒽荫,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用功,博取功名。其三子韩琚初以父荫任将作监主簿,后补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尉。虽已居官,但仍潜心努力于科考,终在真宗大祥符八年(1015年)春,高中进士乙科第一名,得到真宗的召见。

  韩琦三岁时丧父,十三岁起一直跟着同父异母的三哥韩琚游学六年。韩琚为官秉正凛然,为政清廉,持家平和,对韩琦的影响极为重要,学业也很精进。

  二十岁的韩琦和他同母哥哥韩璩一同参加了科考,一举夺得了甲科第二名,他的哥哥也考上了进士。韩门父子四进士,兄弟一榜双进士,名动相州城。

  韩琦辞相时,诏旨下达,擢拔其长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另外两个儿子也被授予官职。韩琦提出秘阁校理这一职务,按照大宋祖制,必须经过殿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今忠彦没经过殿试不敢充任此职。神宗下诏学士院临时举行考试,韩忠彦考试合格,才接受了秘阁校理的任命。

韩琦的长子韩忠彦虽荫补为官,但后来还是靠苦读力学,“复举进士”;韩琦三子韩纯彦“自其少时,喜从布衣诸生治章句,校艺文,闭门读书”,后也得中进士;韩琚三子韩直彦初以父亲的门荫“补太庙斋郎”,又因韩琦的门荫“迁将作监簿”,后于皇祐五年(1053年)“举进士及第”。这都是韩氏家风使然。

喜爱是读书的动力,得之不易更需努力。一遍遍地读,不厌其烦地深入,不但从书中了解了韩琦其人的政绩声名,韩琦家族的辉煌,还从中感悟到对北宋政治经济的影响。书中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贤相韩琦及其家族的仰慕。2019年作者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以每天坚持手写两个小时的劳作,持续了近八个月的时间一遍写就,这是多大的毅力啊!也彰显了作者对北宋历史知识的储备,不愧是心怀大义的古都文化人。李自存先生是安阳县人,自幼酷爱读书,成年后又爱上了写作,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就安阳名人也有研究。先后编著出版了《韩琦家族评传》《政坛枭雄》,《袁世凯新说》《风流公子袁克定》《洹上钓客》《郑板桥与范县诗文趣事》《梦醒来是春天》等很多书,可谓佳作纷呈,著作等身,是矗立于中原文坛的一座丰碑。这些书可是一份对历史尊重的答卷。

2023年4月1日惊悉李自存先生因病不幸逝世十分悲伤,写此文不由得引起对先生的思念之情,并以此文作为对李自存先生的缅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货郎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