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郎担

(2023-11-16 10:40:07)
标签:

货郎担

小商品

小卖铺

分类: 随想

货郎担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物资匮乏,百废待兴。

间隔一段时间村里就会有货郎担来送货。

货郎挑着小小的商品走街串巷,为村民送上一些做衣服用的针、丝绒线许多小商品。 货郎肩挑一根扁担,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另一头是货物。手中拿着拨浪鼓,这可谓是货郎用来吆喝最具身份标志性的物件。货郎靠拨浪鼓的声音来吸引妇女和儿童,也使自己的身份和拨浪鼓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拨浪鼓一响,大家就知道货郎来。正在家里做活的妇女们就出门赶着来看货,有需要的就买下。

货郎手中的拨浪鼓是上下两个鼓面,有一个直棍从中间穿起来,鼓面的大小如小茶碗口,还系着流苏,用一根细绳在头端坠一个如花生米大小的珠子,用纂着手摇动时,绳头的珠子敲击着鼓面,就会发出鼓点声。他手拿拨浪鼓摇的很有音乐点,奔腾奔腾步步奔腾。后来就有个歇后语:货郎进街——笨疼笨腾,不不笨腾。村里人认为一个人很笨拙、厚道、太老实,就用笨腾评说他。如果觉得他不笨,就用这个歇后语形容他不笨腾。

货郎担上所拥有的货,大部分能补充小卖铺里的不足。这样货郎也能有钱赚。小本生意,多走几个村,多转几个圈,就能弄个胡花的钱,维持家庭的生计。

那个时代,商品的流通除了国家统购统销的粮食棉花外,市场上的其他物资比较紧缺。绝大部分要到供销社去买。村里有供销社系统下派的小卖铺。一般的日常用品差不多都有。并且兼收购鸡蛋。那时的村民就是靠一年养上几只鸡,积攒几个鸡蛋卖掉后有个称盐买灯油的钱。货郎担的出现为村民们增加了一个买货的渠道,也填补着村小卖铺里缺乏的商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