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弯”
人活一生,所走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但有时是顺势转弯,有时是某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拐弯。我就遇上一次不情愿的“拐弯”。
我的大学毕业分配,正处在文革期间。那时的社会背景是,知识分子要到工农兵中去接受再教育。也就是说到工厂、到部队、到农村去。学校的分配方案公布了,是两个去向:地方和部队。我被分配到邯郸地方。但是具体的是邯郸那个部门并不知道。另一部分去部队。我们班里有个叫张逊江的同学,直接找我说:咱俩换一换,我去邯郸,你去部队行吧,我没有答应。这个人很会讹人,就死缠着不放,我生就秉性软弱,心念一转只好随他愿,我便去了部队的军营。他去邯郸后,被分到了飞机场旁边的邯郸农场。在毕业分配的人生去向“拐弯”处,我被左右的摇晃了一把,沿着部队接受再教育的方向前去。
这一次不情愿的“拐弯”,使我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享受到了与地方不一样的再教育。
我们这一届本来是应该1967年毕业分配,由于文革的原因,足足晚分了一年,直到1968年才给予分配。我们班里大部分去了解放军的大学校,一小部分到地方去。我们学校的学生是集体报道。去的学生被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2师和113师两个师。我去的是1542部队113师望都曹庄农场。从1968到1970年,在部队农场经过了三个年头的再教育锻炼。
所有去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学校的人,如北京航空学院的,哈军大的,军校的、普通高校的等等一百多人。部队为这些大学生专门编制了一个连叫做学生十连。从连长指导员到排长、司务长以至于炊事班的成员、连部还配有通讯员、卫生员都是正规的军人。学生连共分了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一、二排是男生,三排是女生。清一色的女子排,一名解放军任排长。学生十连除去没有穿军装,其他的都按部队对军人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白天主要是干农场的活,例如农田里的土地管理,插稻秧,管理稻田,收割水稻等等。连队为了自力更生,又发展了养猪、养鸡、养鸭等,学生连公布养殖计划,我报名养鸡、鸭,被连部批准。所以在学生连里被称为鸡官、鸭官。先是养200多只的鸭子,从刚孵出的鸭娃子到养成,都由我来管理。这一批鸭子养成后宰杀改善连队的伙食。第二批改成养鸡,又是200多只。养成的鸡后来都能下蛋了,连队可以吃到新鲜鸡蛋了。我每天拿着鞭子、吹着口哨将这些鸡、鸭赶到农场的稻田里去放养。到下班时再赶着回营房入圈内。一次正在稻田里放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怕雨淋坏了小鸡,就只好将小鸡集中到一块。那一次正巧我们的连长蒙云光也在现场,帮我手扯着一块塑料布,拉起来遮住雨水,尽量减少小鸡被雨淋。人在雨中淋着,才使小鸡没有遭到损失。事情已过去53年了,我的脑海里还能清析地显现出当时的画面。这是一个军人的率先垂范形象在教育着我,我很受感动。
每年一到冬天,农田里没有活干了,就去距保定不远的满城113师师部营房。望都曹庄农场距离满城营房大约一百多里地。按照部队的要求,我们也是像部队行军一样,背上行李步行,带着路上吃的馍加咸菜,中间休息一次,拿干粮打发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后,继续前行。行军路上,我还参加了临时组织的宣传队,记得七八个人组成,由一个叫吉新玉的女生领着。宣传队的人边走边唱歌、编快板。时而小跑,到在大部队的前头,就地停下来说唱给行军的连队,以鼓舞斗志,活跃行军的气氛,然后再去追赶大部队。就这样一路前行一路歌。行军一天到得营房住下,没有一个人嚷嚷着行军带来的困倦和疲惫不堪。过冬的几个月就是每天政治学习。
部队里为我们学生连规划了好多学习的项目,例如到冉庄的地道战处参观,到山前观看放大炮,专门给了我们一次学打枪的机会。学生连的每个人轮换着,手持一杆半自动步枪,对准前方的靶子,一连9发子弹过了一次枪隐。还每人给发放了一套旧军装。那时社会上都最崇尚人民解放军,虽说是旧军装,穿上也是觉得很神气。
这次到部队农场锻炼,虽说去时受人所挟迫,心里有微微的苦涩感,但沿着去部队方向走下去时,尝到的却是来自军人甘甜的生活,看到的是军营里美丽的风景。这次
“拐弯”让我能领略到军人的风采;思想的、精神的收获颇丰;开阔了眼界;向前看都是坦途,对生活的历练,对社会的感知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着实过了一次军旅生活的隐,又觉得很荣幸,在我的生命里是很值得怀念的一段经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