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靠山吃水说岭北。陈泉永

(2022-05-03 19:50:35)

诸暨的岭北镇,属于三界地带,与金华的东阳,义乌交界。历史上三界地区,总是有故事,或者民风,或者语言,或者民心。

我对岭北,实在是不太熟悉,岭北洲还是岭北周,起先以为是岭北洲,因为这里有一个水带的地名,后来水带这个地方还设过乡政府。

不过岭北周姓人家肯定也很多,记得有个公社党委书记叫周田法,在岭北镇任公社党委书记达十五年之久,在他的任上,岭北镇告别了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时代,经历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尝试了喧嚣尘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岭北镇始终迎合着时代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几次从金华出差回诸暨老家,晚上路过岭北周,一派灯火辉煌之景象,织机声此起彼伏,仿佛有重庆之山城这般的繁忙。

这个周田法,千辛万苦的跑部进厅,千言万语的鼓动村民转变观念,千方百计的谋求发展,最后也換来了老百姓千口万声的赞誉。我尤其欣赏他的那种不甘落后的雄心壮志,他的这种甘于安心基层,一切为了基层的拼搏精神,深受我的感动。

还有浬浦医院的医生叫周美芳,她的弟弟周宗强,这个苦读书的小儿郎,我因为听不懂岭北话,经常在姐姐的叫喝声中刻苦学习的情景,记忆深刻。

凡是我接触过的岭北人,第一感觉是勤奋,第二感觉是多能,还有一个是正气。尽管我的岭北朋友不多,但我认识的几个岭北汉子,一个是应卢标,一个是张锦敏,还有浬浦医院的陈国跃,浬浦中学的宗宇恒,都是勤奋,多能及正气的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耕读传家的最第一线的基层奋斗出来的。

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岭北是1972年,当时我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陈蔡区委组织的一个活动,地点在绿化,到石壁之后便乘船前往,区委俞关华书记便一边乘船一边给我们介绍绿化和岭北,这里曾经是小三八战斗过的地方,当时绿化和岭北都不通公路,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意肯定很不方便。

可能是因为迁移的时候时间太紧迫,我记得当年的水库边上还有不少木结构建筑的房子还没有拆除,一半泡在水里,一半露在水面,似乎有点残忍的景象。

一晃十几年,我后来调入县级机关,客居在诸暨城关北庄畈一带,对门便是同事蔡振海,据说他的老家是岭北绿化这一带的人,记得有一年春节期间下大雪,振海先生的老父亲从乡下来看儿子和孙子,很内敛的一个山里汉子,不像有些乡下人进城肯定要闹些动静,我只看到老人家挑着一担小田箩,极精致的那种竹篾箩筐,耐妥妥的进门了。

1989年的723日,岭北发生了历史上难得一遇的洪灾,县委县政府召集全体机关部委办局的领导奔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车到水带,便没有路了,我们便随大流步行前往,一眼望去,满目疮痍,洪水还在马路上肆意横行。

在政府的会议室里,董仕元书记主持会议,每个部门都表态发言,宣传部当时由我代表发言,在肯定各个部门支持岭北夺取抗洪救灾的工作举措的同时,专门强调了对抗洪抢险工作不力的部门要实行舆论监督,想不到这一条,深得董仕元书记的支持,专门对宣传部的舆论监督的举措进行了表扬,记得时任诸暨广电局副局长的石重辉先生对我竖着拇指以示肯定。

我还第一次在如此重大的会议上得到县委副书记,县长如此这般的认可,便心信大好。

会议结束后,部领导马礼畏,蔡汉良先生赴岭北镇考察调研,两位领导还专门派出党教科长章伯夫在岭北的水带参与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工作,伯夫老弟也是甩开头发深入实际,写出了一篇篇激扬文字的报道,岭北,那个时候曾经也红极一时!

在伯夫老弟蹲点期间,记得我也去过一次岭北调研,村庄里面前前后后的转,墙上标语口号的历史痕迹,说不定是朋友王涌的夫人陈黎明姑娘的爸爸留下的墨迹。

下村必须带翻译,不然的话,与村民交流很不方便,记得这里乡广播站的小汉子应卢标便随我一起下村,虽然是在村干部家里吃派饭,但村干部也尽力变着法子让我们吃好,现在想来,还真是不好意思的。

可能是话说远了,一直以来,我对岭北人的印象是多能。蔡汉良书记说,这里的能工巧匠特别多,岭北山多田少,便逼出了一条自己生活方式与洋湖地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之路,便有了这篇文章的标题"靠山吃水说岭北",靠山不一定吃山,靠水不一定吃水,市场经济,要有雄鹰展翅翱翔蓝天,到处觅食的本领。

所谓“多能”,我认为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能干,能干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只想着怎么才能把事情干好,走南闯北的岭北人虽在外从事着各行各业,但大家都凭借着这种能干的做事态度,得以在外乡立足生存和发展。

二是能力,即做事情的本领,这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也即所谓凭本事吃饭,岭北人世世代代在这么一条狭长的山旮旯之间生存,人均耕地面积少,这意味着他们中的一些人要放下锄头去学手艺谋生,也因此形成了他们有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有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可以生存下去的本领。

三是能为,就是能为他人不能为之事,有一种创新和创造精神,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岭北人曾经也风靡山乡的织机,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当下,一只盐焗鸡,悄然无声的飞到岭北,一年销售三十万只。还有瓦爿鸡也渐渐名声鹊起。

特色的餐饮业在这里小试身手,岭北的六谷饼,也渐渐香遍暨阳,记得后来到省级机关工作后,曾经与一位省领导一起吃饭,听这位领导还在怀念当年吃热火朝天的六谷饼夹罗卜丝豆腐的味道,罗卜丝豆腐夹六谷饼的美食,岭北现在的餐桌上依然有,凑机会我一定约请老领导到岭北一起品尝这里的美味。

你还别说,岭北,还真能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有着岭北标签的传奇。

还有,岭北镇因为历史上曾经属于"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气息浓厚的东阳,又毗邻中国义乌,便既具备了东阳人的这种书卷气又兼具义乌人的经商天赋。

我在单位里面有好几个东阳义乌的朋友,他们的处事方式方法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的做法是箭在弦上,不直接发,而是把弦再往回拉足满月之后再发,便一举成功的时候多,不像我们诸暨人那么直白,三块板两条缝,一清二楚。生意场上,留有余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好友张锦敏的《故乡的老宅》一文中,处理好邻居之间的关系,很有退一步的聪明。

还有,这个在童年就肯思考的少年,曾经"自己创造发明的挖穴看光估时间的趣事。这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夏天放暑假的时候,父母每天都要出畈劳作,便让放假的我们在家烧中饭,因为家里没有闹钟,估不准具体烧饭时间,我们就灵机一动,经过几天观察,在阳光照射到门堂里的屋檐遮荫处挖几个小穴,这样每天阳光照到第一个小穴时,岭北广播放大站的节目就开播了,我们就得准备烧中饭了;当阳光照到第二个小穴时,诸暨人民广播站开播了,我们就该把中饭烧好了;当阳光照到第三个小穴时,出畈劳作的父母就该回家吃中饭了。这个小发明在还真灵光。"这个举动如果放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时代,也说不定也可以编入"凿壁借光"的励志经典,厉害吧?

另外,据好友应卢标介绍,上海铁路局的书法家周金华先生是岭北人,周先生痴迷于新魏体的创新之举,他的书法作品,既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又深得民间舟子渔樵的追捧,也应该算得上岭北高台门上的一面旗帜,当为之喝彩。

岭北的传统文化艺术有舞灯,说唱,武术,还有婺剧,说到婺剧,还真是一张老资格的皇牌,我在职时还曾经和浙江婺剧团一起代表文化部出访过巴西,与著名婺剧演员陈美兰,杨云霞,楼胜等一起同吃同住近半个月,留下了一生之中美好的回忆。

刚刚又去了一次岭北,汽车从石壁脚直上石壁水库,石壁水库这个名字,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改变一下,水库,似乎带着一种拼了命的气息,我们的父辈曾经在这里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通明的奋斗过,陈蔡水库现在叫东白湖,安华水库叫布谷湖,石璧水库,也可以称之为石壁湖,石壁湖,可以让人产生奔腾的联想。

随着高速公路的即将开通,那条山道弯弯的临湖公路,即将改变功能,临湖而行,岭北的那个门台也可以像同山高城头一样重新设计装点一番,给人以碧波荡漾,水带悠悠,灵岩远眺,三洲兴旺之景象。

梅坞深深横岭近,白鹭来到岭北洲。尤其是这里的美食极具地方特色,空气质量指数沁人心脾,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足足可以羡煞一批文人骚客。

你,动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