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工作的同村好友孙国章先生最近回诸暨浬浦庙口村的时候,大概闲来没事便在村里面村前山后的转,顺便拍摄一点照片,他把我的老家老宅及老宅背的大王山一起拍了美图并发给我。
大王山不大,村里的百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叫的,有没有另外的说法,把这篇公众号发出来听听这一带微信朋友们的说法。
原来山上基本没有树木,岩石祼露,荒草丛生,自从我们家迁移到这里之后,这座座荒山还真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植被变得越来越茂密,从照片上看,还真是有点意思。
我毎次回老家的时候总是待在山脚下的老宅中,即使到外面转也只在村里转,还真没有到对面去刻意欣赏大王山。
欣赏这幅照片,我一下子还真的觉得有点吃惊,在孙国章先生的镜头中,老家真的还有如此美丽,尤其是大王山,竟然有像和田碧玉般的温润细腻和可以欣赏。
记得年轻的时候老是看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当然是印刷品,往往落有潘先生石刮铁硬的题字,"雷婆头峰寿者"这几个字,几乎每幅都有,很觉得奇怪,有一次和陈望斗先生在一起的时候便向他请教,望斗先生告诉我,"雷婆头峰"是潘先生老家的一座小山,也没有什么出处,只是潘先生一题字,便渐渐名声起来了。
后来调省级机关后几次去宁波宁海出差,总是会去潘天寿先生老家冠庄看看"雷婆头峰",一座极平凡的山,不过,形状同我们老家老宅背后的这座大王山差不多。
镜头拉回到四十多年前,因为诸暨的浦阳江段年年发大水,有几年来势非常凶猛,为了保护铁路浙赣线和诸暨城关镇的安全,先建起了"三十六洞"这个排灌工程,后来又建造陈蔡水库,就是现在的东白湖。为了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我们一家也从陈蔡前坑坞的一个小山村迁到浬浦的一个小山村,村名叫庙口。
当时的农田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一般来说不允许在农田上建造房子,不过迁移户如果造房子,政策应该可以网开一面。但善良的父母亲以为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一下子在农田里建那么多房子,当地村民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有想法,便选址在大王山脚下建房,工程比农田里不知道要浩大几倍。
我的父亲母亲总是那么善良,以至于开始建房的时候,庙口村的村民都想得奇煞,怎么会建在没有人要建房的岩石窝上呢。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从荒草丛生的岩石上孤影独具到如今边上也有几户人家落户,整个大王山都变得丰润细腻起来。这些,我以为离不开父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从开岩凿井开始到房前屋后裁树迁竹,父母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和非凡的精力,真是应了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