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老家一带统称为(歌善),歌善上海,大城市,很羡慕的地方。
记得李吴懿老师的老家是嘉善的。还有村里黄孟岳兄的叔叔嬸嬸都在嘉善工作。
嘉善在浙江最北面,与上海和江苏的吴江相交,也有像沙家浜一样的什么浜,什么浜。是历史上称为吴根越角的地方。
能够获得嘉善之美誉的,肯定是明德至善的文化之邦。嘉善历史悠久,有5000多年的“大往圩”史前文化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为吴越两国接壤之地,吴越文化在此交融。数千年前,老家美女西施郑旦有没有路过嘉善?出了嘉善那个时候也谓之出国了。
古镇西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是全国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嘉善民间文化繁荣,“嘉善田歌”入选第二批全国“非遗”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嘉善田歌是舞台表演艺术,而金华一带的田歌是像我们老家清明馃一样的糕点。田歌这个名字很好,既有内涵又很本色,我还曾经打算给孙女起名叫田歌,可是儿子们以为太传统,奈何!
嘉善历代人才辈出,印象最深的当数元代有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宋元明清的书画史上,元四家具有开先河的历史意义,黄公望,吴稹,倪瓒和王蒙。有人说还有赵孟頫,赵孟頫应该不算元四家。
我在中国美院读书时,第一次进临摹室画画,同学们都争着挑比较难画的宋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班主任陈明坤老师让我临一幅元代吴稹的《洞庭渔隐图》。
此画我当时觉得也很难临,两松挺立秀拔、负势竞上,占据中间水面大部分,把三段式构图的近山和中水连在一起。两松后面还有一棵杂树从后横出,有些倚斜古怪的感觉。而且每个枝条均俯势向上,与远方踏浪归来的渔父遥相接应。可以这样说,在吴镇画作中,这一株一株的大树是元代广大士人宁守孤独,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写照,也可以说是对渔父形象的很好补充。
这里容我多啰嗦几句,吴镇的作品创造性地发展了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虽然是几个土堆,一荡湖水,一舟一渔父,但由于经营位置得当便成为典型的阔远构图。这种一水二岸式的构图,恰好默默无闻的体现了元代文人平淡、与世无争的心境。吴镇作品的构图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聪明,空白多,意境远,笔墨老辣,除此之外,山头多矾头、水纹的勾画均与董源巨然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近代还有一个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绍兴嵊州的女婿,在我们小时候,红得非凡的人物。
我记得那年在李从军先生任省委宣传部长的时候,曾经去嘉善蹲点数个月,因为那个时候,嘉善县是省委宣传部的联系点,便年年都要派员去联络,好像灶司菩萨一样,了解民情,下情上达。
记得当时省委领导对嘉善西塘的旅游景点之开发非常重视,毗邻上海江苏的古镇,承担着北接上海的重任,当地领导便甩开头发拼命的赶超周边古镇的经营模式。
把西塘扮靓,把西塘唱响,把西塘喊香,敞开怀抱让外来游客尤其是阿拉上海人蜂拥嘉善西塘,最终实现旅游收入和广告效应的双赢。为此,省委宣传部对这个联系点倾尽投入百万元,清水衙门,也体现出一心一意的初心。
记得沈晖部长送我去嘉善,正值嘉善姚庄黄桃节,我这个从山里出来的基层干部还是第一次看到连畈连垅的种在田间的黄桃,且不说其知名度,我看到这一大片的黄桃树,修理得很有文化,似乎是在动画片中看到过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王母娘娘打理的蟠桃园一样。
蹲点期间,还联系本职业务去了一些乡镇,尤其是西塘,给我留下很质朴的印象。一湾浅水,深入街巷,两边的青石板铺就的街路,沿街商铺接踪而至,记得一次钱大忠主任带着我们在临河边转角的餐馆吃饭,可以一眼看到几处景点,对岸餐厅里面的热闹场景,高高的圆洞桥上拍照的美女,泛舟一江春水身姿优雅的船娘,尽管没有高松,但也有绿柳,记不得是古代那位文人的作品:"楼居万里客,窗对六朝松",当时的我也有这种感觉。
嘉善的善酿黄酒也名冠江南,那个时候,八项规定还没有开始,钱大忠主任说把阿庆叫来陪我,我便暗暗的吃惊,是不是《沙家浜》中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的先生呢,原来阿庆喝一盅酒便脸红,喝十盅也只是脸红,便仿若景阳岗小店中的二郎,一喝六汤碗,满满的两斤黄酒,便脚下生风一样的踉跄而归。
蹲点期间,记得还被钱大忠先生叫出去吃过夜老酒,认识了不少朋友。
这里首先要声明一下,并非我对请吃之类有好感,每次下乡,工作总是第一位的,尽管基层的同志很客气,但是,绝对不能有损于省级干部的形象。记得曾经在魏塘镇讲课,去大云镇调研,去金星村检查,点评工作也是费尽心思的琢磨,成绩要肯定,问题要找准,而且点出来的问题一定要令人心服口服,尤其是要切切实实的帮助地方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次嘉善文明办的领导征求我的意见去一个地方考察学习,我建议他们去衢州的江山市看看,一开始他们并不认可,不去杭宁温的典型地区,而去浙江西部的衢州江山,结果参观回来之后使嘉善方面去参观的人大为感动,带着一起去参观考察的各个部门,被江山人的精神力量感动了,当时的文明办李剑明主任一定要我带我着家里的人再去嘉善西塘游玩一次,他要请我吃饭以示感谢,可直到现在都没有再去过。
蹲点期满后,是沈立江部长来接我回杭州的。我们部里的几位部长都很深入基层,记得沈立江部长带我去了嘉善的干窑镇,而且同干窑镇的党委书记非常熟悉,听他们的汇报,沈立江部长一二三四的指导工作,领导的工作作风,我都觉得奇了。
干窑镇以产干窑大米而著称,历史上这里才是真正的米箩。我悄悄的告诉你吧,这里还生产"金砖",那种敲起来像灵壁石一样敲起来当当当当作响的砖头。
在民间,人们乐于对皇帝处理政务的金銮殿展开想象,说金銮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成的。从字面意思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来讲,显然,这金砖就是用金子制成的砖。其实,此金砖并非金子制成的砖,而是来自干窑的京砖。
几次想开口买一方,最终还是三缄其口,不敢造次!
是不是干部长得长,老虎也变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