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经典~资本论 第三卷(第二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17-08-28 15:21:08)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1KImtMzy7dNeQUoeS7a第三卷(第二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没有将剩余价值和利润、利润和平均利润、价值和生产价格加以区分,所以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以及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利润率比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与存量的投入使生产大大增加,直至出现供过于求,该部门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利润率比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很少光顾,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直至出现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

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等量资本获得了不同的利润。这与资本家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形成尖锐矛盾。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
        在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没有涉及部门间资本的竞争。但在研究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就必须涉及不同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对个别资本考察转化为对社会资本考察。考察不同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不同而带来利润率的差别,从这种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按价值出售所必然产生的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矛盾,最终由于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使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由于周转时间的不同和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差别,各部门的资本的利润率会不同,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同部门存在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由各部门的劳动对象、生产技术水平及企业间竞争造成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存在着差别。
       
首先,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对利润率的影响

        考察不同部门由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引起的利润率差别及为此引发的部门之间的竞争。投在工资上面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只是它所推动的活劳动的指数,它所推动的活劳动量总是大于它所包含的劳动量。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它们的可变部分也就不同,因而它们所推动的活劳动量也就不同,它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即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实体的量,也就不同。它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取决于它的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商品是按它的价值出售。假定社会上有三类不同的生产部门: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高(c:v=9:1)、中(c:v=8:2)、低(c:v=7:3),剩余价值率均为100%,三部门均投入等额资本100,产出商品按价值出售。
        在下表中,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截然不同。其中,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中位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则属于平均水平。等量资本获得了不同的利润。这与资本家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形成尖锐矛盾。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包括资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门与资本存量由不利部门抽出投向高利部门两部分。在上例中,投资于机械工业的资本家是不会甘心于10%的利润率的,而把资本存量的相当部分从机械工业中抽出,投向食品或纺织部门,新的投资(资本增量)也受到高利的吸引而更多地投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的结果是:利润率比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与存量的投入使生产大大增加,直至出现供过于求,该部门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利润率比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很少光顾,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直至出现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这种状况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利润率大体上平均为止,使上述部门能够按照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各部门间资本转移后的情况如下表:
         C     V    C+V   M   价值  利润率
食品 70  30    100   30    130    30%
纺织 80  20    100   20    120    20%
机械 90  10    100   10    110    10%

        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率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高;反之则很低。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上述假定的整个社会有机械、纺织和食品三个生产部门,它们其他条件相同,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分别为:90c:10v、80c:20v、70c:30v。每个部门同样投入资本100,剩余价值率都是100%,并假定全部不变资本在一个生产过程中都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这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三个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就不一样:机械工业部门是110,纺织工业部门是120,食品工业部门是130。如果商品按价值出售,它们的利润率分别为10%、20%、30%。这就是说,在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等量的资本,得到的却是不等量的利润。
       
其次,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利润率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的高低是由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等因素决定的。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与平均化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食品工业部门由于供给增加,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使利润率下降。而机械工业部门则由于原有资本被部分转移走了,产量下降,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使利润率提高。
        本节的分析是为了表明,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时间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利润率。由于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会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最后全社会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其实就是把整个社会资本看成是一个整体,它是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从例子的分析中,也完全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是由各部门的特殊的利润率转化而成的。
       
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

        资本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无论投在什么部门,都要获得等量利润。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不会来经营机械厂这一类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速度快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把资本投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造成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一矛盾决定了利润率必须平均化。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的自由转移而实现的
        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本能,它决不允许资本投在低利润率的部门,必然要将资本转投到高利润率的部门。资本所有者都愿意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资,因此,各部门的资本所有者为取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来进行的。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机械工业部门利润率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这一部门的资本所有者就会将资本从本部门转移到利润率最高的食品工业部门中去。投入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增加了,产量就会相应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食品工业部门由于供给增加,就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使利润率下降。而机械工业部门则由于原有资本被部分转移走了,产量下降,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使利润率提高。当机械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提高到食品工业部门利润率以上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这种运动的结果,使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为争夺有利投资场所开展竞争的结果。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使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

影响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就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的比率。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也并非是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而仅仅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趋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仍然是存在着差别的。平均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二是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分配。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一般利润率尽管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高于平均构成的部门的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低于平均资本构成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总额总是相等的。所以生产价格总额高于价值总额,这种偏离就会消失。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虽然从个别部门看,一些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它的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全社会看,所有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因为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为各个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实质上是社会生产部门分配剩余价值的平均数,所以,某个部门资本家分配的平均利润与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并不一致。因此,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来看,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平均利润与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的变动受价值变动的制约。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商品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因为无论是成本价格变化,还是平均利润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商品价值的变化,都是商品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变化。价值的变化会反映到生产价格的变化上,价值量的增减影响着生产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一般来说,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是极为缓慢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主要来自成本价格和生产要素价值的变化。这种变化或是由生产要素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是由本部门技术结构变化所引起。即使平均利润率发生了变化,也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变化导致的。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所以,在较短的时期,生产价格的变化总是要由商品的实际的价值变动来说明,要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的变动来说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随着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资本量相适应的那部分利润,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其计算公式是: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商品的价值是成本价格加利润。但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生产价格小于商品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生产价格大于商品价值;中等资本有机构成代表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等于或大体符合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是如何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基础上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呢?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为前提的

        因为只有不同部门间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平均利润率,也只有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基础上,商品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是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资本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结果。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价值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商品价值中,成本价格和利润都具有部门特殊性。成本价格受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利润则取决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而在生产价格中,成本价格仍然是特殊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差异,但平均利润则是一般的,不论任何生产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一律获得相等的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

        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的,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在量上,生产价格形成后,某一部门的资本获得的利润数量与该部门实际创造的数量相背离、生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
        价值规律让位于生产价格规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的,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调节商品价格的轴心。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形成与市场

        供给和需求两股力量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需求超过供给,市场价格就会超过市场价值;供给超过需求,市场价格就会在市场价值以下。
        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只是形式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但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量的差异出现了。各个部门的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出现了量的差别,正是这种量的差别,把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掩盖起来了。
        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虽然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总量上仍然相等,但就某一个部门来说,它实际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已经发生了背离,即平均利润不等于剩余价值。利润量就不一定和他们直接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一致。机械工业所多得的利润,正是食品工业部门所失去的利润。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竞争重新分割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只是一种在质上的转化,利润在量上仍等于剩余价值。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在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不相同。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首先,价值先于生产价格,是价格的基础。因为二者体现商品交换的不同性质:一是把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来交换;二是把商品当做资本产品来交换。其次,二者交换的经济条件不同。按生产价格交换,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按价值交换,只需要商品交换过程中供求大致一致,不存在垄断。所以,生产价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而这些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具备。市场体系的建立,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为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信用制度的发展,也为资本家克服自有资本的限制,快速地集中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奠定了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地化为简单劳动,从而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了条件。各种法律的颁布,为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部门内部的竞争造成市场价值规律对价格运动的决定

        市场价值的这一定义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致的,也与在第一卷第一章中关于价值的决定的分析是一致的。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价值决定是以供求平衡为前提的。价值规律决定着生产价格的运动表现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决定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必定总是与一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所分到的剩余价值量接近相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使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 商品生产者通过竞争,把社会需要的商品量供应到市场上来。这可以从四点来说明: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平均价值的条件;一个部门的不同的个别价值,若要化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同类商品生产者必须在一个市场上竞争,并且供应的商品量与需求量应大体一致。如果不一致,价格就会偏离价值。当然,这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商品要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要代表社会必要的劳动。同一生产部门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定的三种情况:①如果该部门的商品大部分是由一般条件生产出来的,高于或低于一般条件的商品互相平衡,那么该部门的商品的市场价值就由中等条件决定。②由较差的生产条件调节。如果在较差的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构成相当大的量,就是如此。③由较好的生产条件调节。上述市场价值决定的三种情况带来的不同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在最差的一端生产的人,必然低于个别价值出售他们的商品;在最好一端生产的人,必然高于价值出售他们的商品。在第二种情况下,这样得到的市场价值,不仅会高于有利的一端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而且会高于属于中等部分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它仍然会低于不利一端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有利的一端生产的商品量,同另一端相比,都占优势,那么,市场价值就会降低到中等价值以下。因此,说明以上市场价值的确定,是通过买者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第二个条件 通过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使社会需求量与供应量均衡。根据前面的分析,只有在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商品才按规定的价值出售。但是,如果供给大于或小于需求,价格就会偏离市场价值。这三种情况发生的变化的关系是:生产量本身发生了变化,变得过小或过大了;供给不变,但需求发生了变化;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程度不同。
        供需同市场价值的关系:
        供给与市场的关系 供给不仅表现为一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表现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市场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同一价值额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价值量)。但是,供给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每个部门生产一定量的商品,需要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占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为了满足人们对某种产品的需要,就要按比例地投入劳动量。否则,就会使商品的价格偏离价值。总之,一个部门的商品市场价值总量,是由社会为满足对它的需要而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这本身就是以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为前提的。供求不平衡引起价格波动,但价格的波动最后也会导致供求平衡。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应当从这个规律出发来说明偏离,而不是反过来,从偏离出发来说明规律本身。
        需求及伸缩性 需求包括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但需求量具有伸缩性:生活资料价格便宜了,需求量会扩大,生产资料价格便宜了,需求会增长。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市场价格不是由供求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价值决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是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实际上它不是由供求决定。因为供求一致,它们就对市场价值不发生任何作用,所以必须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由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来解释。实际上,供求从来不会一致,但从长期看是一致的,我们应当在理想的形式下来分析问题。供求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极不相同的形式上平衡商品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市场价值是通过竞争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
        供求双方的竞争对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 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供给(生产者、卖者)和需求(消费者、买者)的关系。供给和需求两股力量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需求超过供给,市场价格就会超过市场价值;供给超过需求,市场价格就会在市场价值以下。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情况就复杂了,因为这时产品是资本的产品:这时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里的供求关系是以不同阶级的分配收入为前提的。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生产价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的一种社会权力。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往往表现为价格的竞争。生产价格是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润的平均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阐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使工人过度劳动。在剥削工人时,资产阶级很团结。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不仅与本企业资本家对立,而且是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超额利润

        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
        在市场价值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每个特殊生产部门中最优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还能在下列情况下生产出来:某些生产部门可以不把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是把利润化为平均利润。那么,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是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部门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髙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争胜的经济行为。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所以又叫做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所谓“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做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做是在该部门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的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这样,市场价值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定义。实际上,平均价值和个别价值是同一的。因为商品的平均价值在平均生产条件下,占该部门产品很大数量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价值是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的。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市场价值,从而拥有优等条件的资本家就获得了超额利润;而劣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则由于商品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其一部分剩余价值无法实现。一般地说,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卖方之间的竞争和买方之间的竞争,而供求间的均衡与否会影响市场价值的形成。
        在供求平衡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影响市场价值的形成。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部门内部竞争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化为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做是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做是该部门在平均条件下生产数量很大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最劣等条件或最优等条件企业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
        供求平衡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平衡则是经常的。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会对市场价值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果市场供过于求,这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在该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价值就会由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个别价值来调节。当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恰好满足社会对该种产品的需要数量时,即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应该投入的社会劳动相一致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就能顺利地实现。要使一件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产品实际供给量与社会对该种产品的需要量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部分市场价值就不能实现;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结果就会相反。因此,该种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规定,而是由为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按照投在这个部门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并不意味着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的差别,还存在着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利润率差别同样客观存在。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而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但是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