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石川:女市长怒斥污染企业断子绝孙何以受热捧

(2014-01-03 13:42:36)
标签:

杂谈

与许多斥责民众的官员受到民众的谴责不同。浙江在线上月31报道的,宁波市副市长陈奕君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机废气整治工作会议上怒斥一些企业家只知道赚钱、不知道社会责任:“你(企业)已经对我们的土壤、空气、环境影响了这么多年了,这些账算得清么?不停工还赚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样的企业要你干吗?这样的企业家我们不欢迎。说严重一点,这是断子绝孙的钱,你都敢赚!”,通过网络、报纸或电视、广播传递到受众耳中的时候,民众大都为她投了赞成票。

显然,陈奕君的一骂,骂出了民心,骂出了公民良心,也骂出了政府责任。伴随的是可想而知,雾霾、污染等导致的环境不断恶化,对民众的伤害有多大。乃至于这位美女市长也不得不,放下官身,怒不可遏地“骂娘”道:“你(企业)已经对我们的土壤、空气、环境影响了这么多年了,这些账算得清么?不停工还赚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样的企业要你干吗?这样的企业家我们不欢迎。说严重一点,这是断子绝孙的钱,你都敢赚!”

梁石川:女市长怒斥污染企业断子绝孙何以受热捧

话到此,笔者突然记起了公益人士邓飞去年的微博爆料“山东潍坊许多企业通过高压水泵将污水压入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严重污染地下水”。至于被曝光的山东企业最后如何在舆论的声讨中平安“软着陆”,变身中国在坚持18亿可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不知道是国土资源部,还是国家统计局用皮尺量,或卫星测,才让中国大地突然多冒出了2亿亩可耕地的喜讯,又被国土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浇冷水,令笔者一直十分纳闷。

据媒体报道,王世元称,中国现在有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这些地方已经不能再进行耕种。为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王世元的说法,可否是想印证羊毛出在羊身上,先污染再治理,一年就是几百个亿,这钱谁出?不言而喻,去年2月南方日报所称的,中国内地64%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仅3%基本清洁,或也成为今天宁波美女市长骂娘的理由。对中国的土地污染,路透社称,中国受污染耕地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

如果没有路透社的比较,抑或我们的民众并不能意识到那位美国作家所说的“土壤污染的危害比核战争的危害更可怕,可能会毁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危害性的巨大。借用一位评论人士的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最不易发现,且最难治理,修复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投入大量资金。”在他看来,这笔钱应该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让污染者埋单。据其了解,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台《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企业不再使用某块土地时,要检测它是否符合生态安全标准。如不符合,企业需要将其恢复。

反观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土地污染防治法。而刑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土地污染防治虽或多或少有些规定,但大多比较分散、不成体系,表现在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土地使用者非法攫取了利益,却不用为土地污染承担责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固然近年来许多代表委员、有识之士纷纷建议,对土地使用者收取“土地污染保证金”。一方面可警示有关企业,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注重科学生产,避免饮鸩止渴。同时,一旦发生污染后果时,可用这笔基金启动修复工作,让“谁污染、谁治理”落到实处。

笔者记得去年邓飞发布微博后,新华视点随即是发过“子夜微评”:“网曝山东等地企业污水直排地下,迄今企业政府无一回应。风一停雾霾就来,各级政府拿不出力挽狂澜办法。环境之害发展到人人胆颤地步,是从企业到政府一味逐利的苦果。空气水质总体很差,危局呼唤根本应对之策,仅仅停办焰火晚会之类显然是不够的。空气和水管不好,何来美丽中国”的。现在“毒土地”,已经泛滥至5000万亩,虽然王世元说,“过去出现过镉大米的新闻报道,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严格制止。”但是谁知道,哪会儿又一个监管不严,像宁波那样出现女市长亲上火线骂娘,而让民众跟着她骂娘而激动不已呢?

以前,中国这样的事情很多,若形不成制度,没有相保障的法律,没有“谁污染、谁治理”的勇气,而是出了问题后,息事宁人,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埋单,将来不只是空气、水质与土地等会受到污染,还出现什么情况,谁也不好说。(文/梁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