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支书“悬浮照”真相背后咋来一地鸡毛?

(2012-06-08 10:23:35)
标签:

苗增民

中国青年报

武安市人民政府

石碑

尖山村村委会

杂谈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回访过程中还发现,此前曾以“垫地”为名开展的“采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已成一纸空文。2011年3月25日,记者在北尖山村内一处设有“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的场地边看到,该区域内没有任何垫地作业人员和设备。石碑上的“工程说明”写道:“本工程是为落实武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纪要)2008第37号文件精神,为我村造田工程,工程设计土石方量23.8万立方米,尾砂充填量为152.75万立方米,工程预计五年,工程竣工后可新增土地164亩。”(人民网6月8日)

 

在四川会理县出现“PS门”时,有一位教师愤怒地撰文说,“悬浮行政”比“悬浮照片”更堪忧。这名叫王传涛的教师说,他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权力高高在上,不到群众中去;二是一些领导到基层,除了摆几个POSE拍照,就是和当地已经准备好怎么回答问题的“群众演员”表演提问回答,这样的视察和调研,根本不能为改善民生起多大的作用。

 

然而,发生在河北邯郸武安市的“悬浮门”事件,早已经超越了四川会理县,成为典型的村骗乡,乡骗县,一骗骗到国务院的造假案件。这么说,首先想到了它的地缘优势,河北离京城近,骗起来也方便。2010年2月出版的《武安人》一书收录了一篇对苗增民的人物特写,其中提到,“苗增民出资400多万元,准备造田1000多亩,目前已经还原土地200多亩”。到了5月,武安电视台在播放其“艺苑乡音”节目接着吹捧道:“该村投巨资在村外山坡地和塌陷地实施垫地工程,现已完成500亩。此项工程仅车辆油耗每天就要支出10万元。预计3年后,这片荒山坡地将变为千亩良田。”

 村支书“悬浮照”真相背后咋来一地鸡毛?

如此变废为宝,如此大肆宣传,想捞政绩的武安市的相关领导,能不心动,能不去当地做些指示,为自己今后的提拔加油?在这一点,恐怕没人相信。因为北尖山村竖着的石碑刻的清清楚楚:“本工程是为落实武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纪要)2008第37号文件精神,为我村造田工程,工程设计土石方量23.8万立方米,尾砂充填量为152.75万立方米,工程预计五年,工程竣工后可新增土地164亩。”

 

瞒天过海的口号喊出去后,政绩就算装口袋里了。至于下面怎么干的,是死屌朝天,爹死娘嫁人,就随他去了。武安市这么想的,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却更有责任感。一年后,他们冷不丁又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来到这里。于是他们就看到了北尖山就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在一年多后,记者再次来到该处石碑附近走访,该区域内依旧没有任何垫地造田的动作,也没产生任何垫地的成果。该区域内依旧没有任何垫地造田的动作,也没产生任何垫地的成果。离该石碑不到100米的地方还立有另一块同样内容的石碑,但周边除了两个尾矿库外,不见任何农田。倒是在村东的一处“北尖山村填沟造地工程”的石碑旁边,有一块略显平整的土地,但这块地上面只零星地长着一些野草,没有任何作物,也不见村民劳作。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之前村里从市里拿到的关于垫地的会议纪要,其实就是为那些无证开采的矿点提供一张“护身符”。一位曾承包过一处无证开采矿点的村民告诉记者,2009年9月,在得知村里拿到武安市国土资源局批复的垫地项目后,他所承包的矿点便和村里签订了一份协议,“村里把我们矿点作为垫地工程的一部分,我们按毛收入的20%向村里交钱”。

 

该报称,据该村民介绍,他了解的情况是,有五六处无证开采矿点与村里签订了类似的“垫地”协议,其中就包括苗金河当时承包的那处无证开采矿点。据该报记者了解,2009年8月,北尖山村村委会以“采矿废弃地复垦”的名义向武安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此后,武安市国土资源局批准了北尖山村村委会提出的总面积为296.6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为200亩)的立项申请,开发整理期限为一年。“从2010年6月开始,村里不管垫地这个事儿了,国土所查得也严了,我们矿点白天就不干活了,都是晚上偷偷干。”

 

什么叫滑天下之大稽?武安市北尖山村最典型。明明是为了开矿,武安市国土资源局还为他们发了批文。不仅如此,去年8月,北尖山村还编了自己的村志:“2009年,在大山垫地20亩。2010年,在大山垫地160多亩。尖山村的垫地工程仍在施工中……”

 

如果说,这些批文是被北尖山村骗来的,那么武安市国土资源局给其下发批文的就是一群猪。不是猪的话,又是什么?拿了这个村的好处,还是另有猫腻儿,不说大家也清楚。要不然,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致电武安市国土资源局时土地开发管理中心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他们,“科室里的工作人员都下乡去了?”什么叫放屁不打草稿,这就是。

 

更为搞笑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还在《尖山村志》的彩页上看到瞅到了一幅西洋景,不过,不是在巴黎,也不是在莱茵河上,是时任村支书的苗增民民“站”在一片绿油油的麦地上——只是,明眼的村民一眼就认出,那是一张经过后期处理的“悬浮照”,“尖山村从来没有这么一块地”。对此,苗增民的解释是,这块地就是白马山风景区旁的那150亩地。“当时是冬天,地里种着荞麦,还没长起来,是后期把地的颜色给做绿了的。”(梁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