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二代”怕生下“穷三代”让谁悲哀?

标签:
三代挑夫挑山工心理底线王文蕾中国杂谈 |
分类: 新浪文化 |
“穷二代”怕生下“穷三代”会给社会何种启示?
梁石川
三伏天,真热闹。新华网友“云天回响”,在浙江吉安的“藏龙百瀑”与同事一起玩爬山。他看到一些类似于“挑山工”一样的三位老人向800米的小山上背东西,年龄最大都62岁了。虽然这些几位年长的壮汉也是汗流浃背,但他们却犹如悠闲的野鹤,在这个夏季里鸣唱。我也见过那种场景,挑夫们眼睛盯着路,他们黝黑的肩背上搭着的毛巾有些盐咸样的泛白,不过,他们脸上写着的坚毅让夏日的毒阳,也拿他们没有丝毫的办法。
或许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虽然他们在艰辛中数着日子。没有人给他们发避暑费或者加班费,他们是按所背东西的重量来计算自己的劳动报酬。他们永远也不知道北戴河在哪儿,路边如果有一个树荫让他们凉快一下,那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的,命运使然。他们不会报怨这个社会或许对他们不公平,只要山上搞建筑的老板不会短斤少两他们已经心满意足了。当然,他们也从来没有奢望,能在由他们肩挑手抬运来的砖石瓦块建起的别墅或者餐饮里奢侈一把。因为,那儿可能永远不属于他们,他们只是靠劳动,给这些建筑披上了豪华的外包装。
我们无须去叹息命运对他们的不公,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不同阶级的人群的努力密不可分。当然,如果在这里说“讲奉献”三个字,招致的大概只有骂名滚滚而来。因为“奉献”这两个字用在这儿实在显得有些蹩脚和碍眼。
这怪不得人们把一些曾经“时髦”词汇忘掉。促使们忘掉这些的,大概与这些挑夫们无关,他们只是凭自己的体力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而促使人们忘掉这些的却是一些有钱人或者一些达官贵人。他们手里有钱,住着宽敞明亮的房子,坐着豪华的轿车。虽然人都是赤条条父母生,但社会却只是截取了人的一些横截面,让一部人高贵无比,让一部分人受苦受难,这种时候,不管你是信奉耶稣还其它门派的宗教,都无法改变贫富不均的现状。
这不能仅仅理解为它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此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步地拉大:有钱人变得更有钱,没钱人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比如,我们过去常常会引用中国传统思想的奠基人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灌输子女的思想,但是现在孩子们的认同观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开始认为“父母皆祸害”,并说出“来世不嫁穷男”。
这些话,听起来十分刺耳。但是却很难劝说这些孩子们去改变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真正贫穷的时代,在他们的出生时,眼里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在他们思想里并没有传种接代或者为人父母的切身感受。富足的生活,永远是他们美好的向往,而贫穷离他们实在很遥远。
中国青年报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北京工作的网站编辑王文蕾今年28岁。一说起生孩子,她总是先算账:房子不够住、保姆太贵、幼儿园更贵……这或许不是王文蕾一个人的顾虑。7月30日,自命名为“来世不嫁穷男”的网友又在天涯上发帖:“已经生了‘穷三代’的‘穷二代’,你们对得起你们的孩子吗?”这个帖子引来三十多万次阅读,四千多人回复,其中不乏赞成之声。
据说,她和丈夫是“因爱情而结合”的大学同学,丈夫月薪2500元且工作不稳定,还要做近20年的“房奴”,因此她认为,生孩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与其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我倒宁愿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已经是‘穷二代’了,孩子成为‘穷三代’的可能性绝对在95%以上。”
过去,她的一篇“我不想给月薪2500元的穷老公生孩子,我错了吗?”为题的帖子,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生育观近乎挑衅。然而,在谩骂、嘲讽和愤怒的情绪中,竟不乏支持之声。甚至直到发帖两个多月后,还几乎每天都有人回帖。
有评论人士认为,“穷二代”的生活是件可以过下去、但却是活得相当痛苦的事儿。工资收入一直也跑不赢飞涨的物价;他们与父母两代人都被房地产绑架了,一旦没有了目前的工作,连缓冲的积蓄都可能没有。“了解这种生存状态之后,也就不会责怪为什么有些极端的穷二代不想要孩子了。”他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穷二代,生下孩子就会是穷三代,固然是有点悲观,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部分的社会现实呢?”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今年4月进行“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年轻人有生育计划,但经济基础和住房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生育前提。小两口月均收入达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8078元;武汉、哈尔滨、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会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5169元;县城地区则是4454元。
该研究机构分析师姜健健表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制约。未生育受访者的计划生育年龄,明显晚于预期中最佳生育年龄,为27.4岁,大概晚了2.1年。”对此,著名幼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也说,“在西方,学前教育常被视作补救弱势群体后代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孩子出身不好,国家就通过资金和项目的倾斜,让这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她说,在中国,恰恰相反。有权的,能让孩子进最好的公办园;有钱的,能进最好的贵族民办园;没权没钱的,则上廉价园,或黑幼儿园。
据社会学家,徐安琪在2005年发表《孩子的经济成本》中确曾推算,家庭为一个0到30岁未婚子女的生养、教育甚至结婚、工作成本,平均支出将达49万元。另外,她在做过孩子的非经济成本的研究时发现,生养孩子承担的非经济成本比回报更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育意愿。继而,人们不愿或推迟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工作或事业上有更多发展”,当然也有人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太好”。而且,医技水平提高,让犹豫中的高龄产妇心理门槛不断推后。
这时,我在想,或许这种现状将来会得到改变。如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或者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挑山工”生下的是小挑夫,一日为役,终身为奴,那不是一种社会的倒退吗?想至此,我竟然也有些毛骨悚然,忙抓起电话给带孩子在外地度假的妻子打电话,叫她注意安全!
其实,我并不是想说这句话的,但却找不到其它合适的词汇,也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