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山东人,时常为自己的故乡山东的发展沾沾自喜。直爽,够义气这是大多数人对山东人的印象。古时,船家为了“辟邪”,在江河湖海上行船,出发前,问一句“山东客到了没有?”如果有人回答“到了”,船家这才放心摇舻行船。这只是印在心里的一个痕迹,听长辈唠闲磕时讲的。因此,笔者常为自己是一个山东人而感觉自豪。然而,不久前网路上突然曝出一个段义和“炸弹”“轰情妇”,随及撩倒一大群官员,就连最近落马的山东政协主席孙淑义也与之有关连。
想想,2009年山东真是不幸,一颗老鼠屎,让山东的形象,大打折扣。与外省的朋友谈山东,他们不是在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女词人李清照,不是在说美丽的青岛和"仙家云集"的仙境蓬莱阁,也不说五岳之首的泰山,而常会问起段义和和他的情妇刘玲那个“贱女人”。眼见岁尾,孙淑义他老人家,突然在电视没有影了,坊间都知道这个高官完了,果不其然段义和的炸弹同时炸倒了孙淑义。丢人呢。时常有人会这样说。听人讲,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同乡为了段义和的事情,保守老乡观念,听不得一个福建人笑话山东的“丑事”老拳将其“撩倒”,差点被关进“号”里十五天。
今早起来,打开电脑去《大众网》逛网,看到今天出版的《大众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为山东未来着想---谈把握后危机时代发展主动权》。是的,是应该为山东的未来着想。文章说:“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宏观经济以一个漂亮的‘V ’形反转,结束了它在2009年的运行轨迹。尽管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但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坊间热议的话题从如何避免萧条转为谋求日后的发展,‘后危机时代’不期而至。
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时代。跨入新的一年,尽管寒风依然凛冽,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丝毫未减。人们希望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洗礼,国民经济能以更加健康的姿态前行,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希望收入进一步提高,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更蓝、水更绿,既富足又美好,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质量。人们期待的一切之一切,其实都有赖于一个看似远离日常生活的重大经济课题的切实解决——转方式、调结构。
这是一个危机犹存的时代。过去的一年,山东经济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尤须珍视的是,危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清晰地看到了山东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说,2009 年全省规模以上投资预计将达 1.9万亿,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长远看,靠投资‘单轮驱动’的增长方式显然难以持久。以产业结构而论,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工业独大的映衬下,服务业的“短腿”更加突出,其生产总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到7个百分点。过于依赖投资而非消费,过于依赖工业而非服务业,过于依赖资源消耗而非技术创新,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山东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真实写照。事实告诫我们,没有转方式、调结构上的新突破,就不会有山东发展的新未来。
面对人民的期待,面对发展新趋势,决策者给出了鲜明回答:我们不仅要为山东的现在着想,更要为山东的未来着想,一定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痛下决心,就是要统一思想认识,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狠下功夫,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硬措施,努力实现工作突破。打好硬仗,就是要充分认识转方式、 调结构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为山东发展的未来着想,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常常把调结构与促发展对立起来,认为有些产业固然落后,有些产能固然过剩,但断然调整既影响经济发展,又降低财政收入,因而不愿调。还有的同志认为,我省资源、能源丰富,原材料工业及重工业发达导致节能减排压力大是必然结果,因而不能调。这些认识,都是只见当前不及长远的短视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本领恐慌,我们只有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切实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举措,才能确保以更加完美的成绩,跨越“后危机时代”。
事实上,今天与未来,当前与长远,调结构与促发展,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我省不少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已经走出了一条发展与转型两不误的新路子,一大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战略调整、产品升级站到了产业高端。省委、省政府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规划的一批绿色产业,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重点培植的一批蓝色产业,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促进经济转型作出部署,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开拓创新,脚下的路会更通畅,未来会更加值得期待。
从‘前危机’到‘后危机’,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时救急的经验,更有跨越“后危机时代”、迈向美好明天的努力方向。把握今天,着眼未来,不负人民期待,成功抵御金融危机酷寒的山东经济,必将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
想想也是的,一个段义和一个孙淑义,只是一个和谐土地上的一粒不和谐的灰尘,就像人身上生了疮,挤掉了浓,人就康复了;就像地里生了杂草,锄掉了,保证有了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山东亦如此,历史的行轮早已经在2010年开动,下一个世纪的今天,山东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四个字“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