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1978年春天走进大学校门后,开始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
当时我们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是教育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统一组织编写的,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这套教材的学习,让我们学到许多古代汉语知识。直到今天,这套教材还是我们常常翻阅和引证的。
但是在几十年后,我们只对教材里的一个说法,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教材认为,《诗经》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有韵的,就是使用了当时的上古年代的诗歌音韵,可以做出用韵的解读。惟有早期的西周祭祀诗歌,有几篇难以解读用韵,因此认为可能早期的西周诗歌有的作品没有按照严格的音韵押韵。
我们经过几十年反复研读《诗经》的用韵,感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用韵严密的诗歌集。或许当初的版本中,有的诗歌不是很严格使用诗韵。但是,《诗经》后来流传的版本,是经过春秋时期文人整理的。看看其中多篇诗歌当中,居然有相同的诗句,就知道这是经过文人整理留下的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诗经》流传下来的版本中,所有的诗歌都是有韵的,只是有的西周早期诗歌按照现在的上古诗韵知识,的确很难解读而已。
我们的这个看法,与教材有所不同,可能引起争议。
最新的消息报道里,有了一条关于《诗经》的重要消息。
海昏侯墓葬发掘中,出土了完整的汉代《诗经》竹简。消息报道称,海昏侯墓中出土《诗经》相关简牍约1200枚,简上有“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证明海昏简《诗经》是全本《诗经》,这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
这条消息证实,《诗经》的研究有了新的重要的版本文字的实物依据,对《诗经》的用韵解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尽早完成出土竹简的辨识工作,让汉代的《诗经》版本文字以新的面目早些面世。
通过汉代版本与现在流传版本的《诗经》文字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信息,从而让《诗经》的研究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推进。
对我们来说更为盼望的,是《颂》这部分诗歌作品的文字,是否与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些不同。如果出现差异,那么对西周诗歌作品的用韵,就可以有更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