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犯
寒夜
夜倚讀書床,敲碎唾壺,燈暈明滅。多事西風,把齋鈴頻掣。人共語、溫溫芋火;雁孤飛、
蕭蕭檜雪。遍闌干外,萬頃魚天,未了予愁絕。
雞邊長劍舞,念不到、此樣豪傑。瘦骨棱
棱,但淒其衾鐵。是非夢、無痕堪憶;似雙瞳、繽紛翠纈。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
蒋竹山的这首词里,写到了寒夜中家里的温温芋火。
在现有的解读中,多半是将其解释为,词人自述家境贫寒,生活惨淡。好友来了家里寒夜畅谈,也只能一起吃烤芋头充饥。
其实,这是疏忽了词人在此是用的典故,其意思不是说因为家贫只能吃烤芋头,而是另有深意。
“芋火”在宋代,是一个诗人常用的典故。
北宋的苏东坡,写过一首小诗:
《除夕訪子野吃燒芋戲作》
松風溜溜作春寒,
伴我饑腸響夜闌。
牛糞火中燒芋子,
山人更吃懶殘殘。
这首小诗用戏谑的笔法,写了苏轼在除夕夜去拜访好友张先。两个大诗人半夜饿了,在牛粪火中烤芋头充饥。
须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山人更吃懒残残”。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宋诗解读者根本不知道苏老夫子这里是用的典故,便望文生义地解释道,两个大诗人吃烤芋头很爽,吃得慵懒自得。
那么,苏轼这里引用的是什么典故呢?
苏老夫子用的,是懒残煨芋的典故。
唐·袁郊《甘泽谣》:“懒残者,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泌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经音凄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公愈加敬谨,惟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
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邺侯外传》亦载。
懒残即明瓒禅师,是位得道的高僧,但平时只在寺中作杂役,无人知晓。李泌听出他诵经声音不凡,知其非常人,夜间悄悄去拜谒,懒残开始不接待,后来才给了李泌半块芋头,对他讲,不要说出去,你去做十年宰相。后以此典表现求取功名事,而在宋代的诗词中,这个典故多半表述好友相遇与知音畅谈。
苏东坡在另一首诗中,也写了芋火。
……
悲吟古寺中,
穿帷雪漫漫。
他年記此味,
芋火對懶殘。
——《次韻毛滂法曹感雨詩》
读懂了苏轼写芋火的两首诗歌,也就读懂了蒋捷在《尾犯·寒夜》中写的温温芋火。
词人只是用的芋火这个典故,未必真的就是写的夜里与来访的好友用牛粪火烤芋头充饥。词里表述的,只是知音难逢,因此畅谈竟夜,充满了好友相见的亲密感。与屋里的温温芋火知音畅谈相对的,是屋外的冷月寒霜与孤雁夜飞。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景物的刻画,构成了词的深邃意境。
与此可以参照的,有南宋词人张元干的词句“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窗约过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