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我們以為,《浣溪沙》的格式比較靈活,並未固定一句或者兩句為一個意群,要以句號加以標點。只要詞意是連貫的,三句也可以為一個意群,只在三句之尾標點句號可矣。我們根據詞意,覺得這首小詞三句是詞意連貫的,因此標點時只在三句之尾加上句號。
這首小詞,已經有許多詞意解讀。其中對上闋詞句有代表性的解讀觀點,我們是不敢茍同的。
我們認為,這首小詞寫的是詞人在外漂泊,時近過年,乘船從無錫回臨安與家人團圓。詞意的主要意思,是近鄉情更怯,急著到家與家人相聚,而又感觸自己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長相廝守。
雁怯重雲不肯啼,寫的不是大雁,而是借大雁回歸表達自己的漂泊歸家,就像大雁南歸一樣。無錫在臨安的北邊,故有南歸此喻。大雁南歸的途中,重雲層疊,路途遙遠,因此大雁不肯發出啼聲。這一句是寫歸人心緒,明知歸途遙遠,也要像大雁一樣默默趕路。
畫船愁過石塘西。歸家的船只已經從無錫到了蘇州,但是歸客卻是心愁。為什麽呢?原因就是下句所寫。
打頭風浪惡禁持。這一句詞句的解讀需要註意。
按說江浙一帶的水路,風浪應該並不很大,不至於嚴重影響行船。那麽詞人為何而寫呢?
首先,要弄清楚什麽是打頭風。
打頭風,不是說風打到了船頭,而是指的頂頭風,就是常人所理解的逆風。
辛稼軒在《小重山·三山與客泛西湖》中寫道:
殷勤卻謝打頭風。
就是寫的與客人乘舟去福州西湖遊玩,湖上吹拂著逆風。
鄧廣銘先生作為歷史學大家,在《稼軒詞編年箋註》中考證了「打頭風」:
歐陽修《歸田錄》及葉夢得《避暑錄話》俱謂「打」音滴耿反,則當讀若「頂」,即今所謂頂頭風也。
「打頭風」
在唐詩裏就出現了,白居易寫的《小舫》中寫道:
黃柳影籠隨棹月,白蘋香起打頭風。
由此可知,打頭風只是指逆風,不一定指風力較大的狂風。辛稼軒不會在狂風大作時與客泛舟湖中。白蘋的芳香在狂風中又如何散發?
弄清楚了什麽是打頭風,回過頭來讀姜白石的詞作,意思就清楚了。
為什麽畫船愁過石塘西呢?就是因為航行途中遇到了逆風起浪,導致船行的航速降低,影響了回家的早晚。所以船上的詞人歸家心切,為此發愁,從而厭惡影響船只航速的打頭風浪,感到讓人難以忍受。我在急著歸家,你卻阻礙了歸舟的速度,豈不讓我遲遲到家?惡字,在這裏是動詞,表達厭惡、憎惡,不是指風浪的兇惡。
把上闋的三句詞連貫來讀,詞意是明了的,就是寫的舟中歸客的心緒,說歸心似箭,也是並無誇張的。
下闋寫的將要到家,心情轉換為歡欣。
眼看就到春節了,春天即將到來,春綠漸生,舟上的人感到了這樣的氛圍。家裏的小梅也應長得接近門高,孩子們應該又長大了一些。而過年了張燈結彩,一年的燈火都催促著漂泊的遊子歸來……
我們覺得,姜白石的這首詞作整體風格是並不憂郁的,在歸家途中思緒綿綿,還是表達了遊子歸來的慰藉和即將與家人團圓的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