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帝春心托杜鹃”应当如何解读

(2023-07-13 12:23:37)
分类: 诗经赏析
           李义山在名作《锦瑟》中,写下了“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
        望帝啼鹃的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写到。一般而言,杜鹃啼血被认作是悲切的象征。杜鹃啼血与子规啼在古代诗词中的用意有所不同。子规啼在古代诗词中,有时只是写暮春的节气与景物,未必带有很深的感情色彩。这种用法多半把子规的啼声,视为暮春的象征。而杜鹃啼血的描写,却是带有鲜明的悲愤情感。
         那么,李义山笔下的望帝,属于哪种人物呢?
         按照我们的理解,李义山是把望帝写成了蒙冤未解的悲剧人物。
         杜宇在传说中是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后来禅让了国君之位,本意是让贤者治国。不料,民间竟有诽言,说杜宇是因为与臣子之妻有私,自感惭愧而被迫禅让的国君之位。因此,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总是想要为自己的冤屈辩解。
         按照杜宇的想法,杜鹃的啼声应该是报出了春天的到来。但是世人却认为,杜鹃是在春天将尽的时候才啼叫的,所以子规啼就是暮春的象征。
        望帝在蒙冤而死之后,把报春的心思托付给了化身的杜鹃,原想能对世人做些善事。但是,世人不解望帝之心,将子规的啼声认为是象征着美好的春天就将结束了,这反而加重了望帝的悲切。于是,杜鹃的啼声,在人们听来,就是“不如归去”。
        李义山在《锦瑟》中,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
        诗人的用意,我们揣测是借望帝这个形象,抒写人世无常、世态炎凉的诗意。蒙冤而死的望帝,怎么都不能抹去被人诽谤的恶名。而想要报春的杜鹃啼声,却被人间理解为春之将尽。
        诗人是用这个典故,表达生逢乱世不被人识的悲哀。
        望帝啼鹃的典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冤屈与万般无奈的悲愤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