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錦襜”要参考语境

(2023-06-06 07:57:21)
分类: 文艺评论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錦襜”要参考语境

      
     “錦襜”这个词,在古代诗词中时有出现。
      人们最熟悉的,是稼轩词中的“锦襜突骑渡江初”。
      但是,对这句稼轩词词意的解读,至今也还不是完全一致。大多数人认为,这里的“錦襜”是指马上骑者身穿的战袍。而也有少数人认为,这里的“錦襜”是指马鞍下的鞍鞯。
       持后面观点的解读者,或许是受到唐诗当中李贺《马诗》(其一)诗意解读的影响。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韂为古时垂在马鞍两侧,用以防阻泥土的器具。
        唐代元稹写的《望云骓马歌》中写道:

        银鞍绣韂不复施

        这就清晰地描述了鞍与韂的作用。
        简单地把韂说成是马背上遮挡尘土的障泥,不够完整。韂的作用一是防阻尘土,二是美化装饰。用华丽的材质制作的韂,显然是有美观的作用的。
        在古代的诗歌中,有时“韂”能与“襜”通用,这就给后代的诗意解读带来难度。
        例如,《康熙字典》在解释“襜”字的条目中写道:

        又【廣韻】昌豔切,音韂。義同。

        这就表明,在古代的诗文中,韂字有时是能与襜字同义使用的。
        我们来看实例。
        唐代曹唐《小遊仙詩》之九七:“紅龍錦襜黃金勒,不是元君不得騎。”
        前蜀毛文錫《甘州遍》詞:“金鞍白馬,雕弓寶劍,紅纓錦襜出長鞦。”
        这两首诗词里写的“錦襜”,就真的不是指骑者穿的衣服,而是指的马鞍下的錦鞯。
        揣测是这个缘故,导致有的解读者把稼轩词里的“錦襜”解读成了鞍鞯。
        但是,我们认为分析“錦襜”是指骑者的服装还是指的马背上的鞍鞯,还应根据全诗的语境。
        稼轩词里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是写的回忆当年青年英武,带着少数骑兵冲入金兵大营擒捉叛贼,然后率领愿意归顺大宋的上万居民南下到了南宋的统治区。从词意分析,这里的“錦襜”不是指的鞍鞯,而是形容骑者的服装,借以代指骑者。
        比辛弃疾稍早的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写的一篇词里,也写过“锦襜突骑”的词句。

           水調歌頭
         凱歌上劉恭父
       猩鬼嘯篁竹,玉帳夜分弓。少年荊楚劍客,突騎錦襜紅。千里風飛雷厲,四校星流慧掃,蕭斧銼春蔥。談笑青油幕,日奏捷書同。
       詩書帥,黃閣老,黑頭公。家傳鴻寶秘略,小試不言功。聞道璽書頻下,看即沙堤歸去,帷幄且從容。君王自神武,一舉朔庭空。

        把张孝祥的词与辛弃疾的词放到一起比较,自然就能看出,錦襜突骑,是形容骑者英武身穿短衣。这里的“錦襜”,的确不是指的鞍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