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白居易写成诗作《秋雨夜眠》的时候年已花甲,在古时就是属于年纪较大尚在任职的官员了。因此,诗中写的“老翁”,的确是名副其实。
诗中只是写了老翁在深秋的寒雨中酣睡的情景,没有写到生发出来的怀念已经逝去的故人,以及暮年在官场上心灰意懒的情绪,后人却在解读诗意的时候往往加进了许多的揣度和引申。
《秋雨夜眠》的前四句,解读的看法没有明显的分歧。在时已深秋的夜里,秋雨平添了寒意。灯下独坐听雨许久的老翁,终于熄灭了灯火,安闲地躺在床上,随即在室外传来的淅沥雨声中进入了梦乡。
这首诗解读的分歧,主要是后四句。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通常的解读观点认为,老翁在长夜过去的清晨已经睡醒,但是不想起身,打算继续躺着。秋雨过去,天气转晴,但是寒意未消。寒雨经霜的红叶,已经落满了庭院的台阶。
而对“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这两句诗句,解读的看法有所不同。
这两句诗句,写到了唐代的两种家用器具,就是温瓶和香薰笼。
温瓶,按照现在的理解,大抵是陶制的保温器皿。底部放入燃烧的木炭,上面有盛着水的容器。这样尽管夜里寒冷,随时都可喝到温水,而不至于饮着冰凉的茶水。
古人早已发明了饮水保温的器具,其中主要就是用木炭烘烤盛水的容器,使得水温在夜里也不致降低。这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素来喜饮热水的习惯。毕竟在很久之前,在夜里饮用热水就成为普遍的生活习俗。
灰宿温瓶火,就是经过漫漫长夜,置于温瓶底部的木炭已经燃尽成为灰烬。
香添暖被笼,是描写香薰笼在长夜里持续释放出香气和暖意,既增添了室内的香气,又驱散了室内的寒气。
古代很早就在室内使用香薰炉。在室内置放陶制或者铜制的小火炉,底部放入燃烧的木炭,上面有镂空的炉体,里面放入香料。随着炭火的加温,香气缭绕,驱散污浊,还可取暖。在香薰炉的外面再套上一个熏香的镂空笼,就可将衣物放在熏香炉的上面,驱散湿气,又添香气。
与白居易同一时代的诗人王建,写过《宫词》的诗歌,其中写道:
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
白居易则在自己写的宫词题材诗歌里,写了诗句: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由此可见,唐代的宫中已经使用了夜间炭火燃烧的香薰笼。而在官员家里,使用温瓶和香薰笼,应当也不意外。
酣睡的老翁不必起身添加木炭,这些睡前早就添加了的木炭能够慢慢在香薰炉底燃烧殆尽,而在长夜里始终保温祛湿和释放室内的氤氲香气。到了早晨,尽管室外寒气仍然逼人,室内依然温暖如故。安闲的老翁,得以在寒雨声中安然睡美。早晨醒来,在寒意未消的时分躺在床上,已经想象到了夜里的寒雨,会促使经霜的红叶落满庭院的台阶……
如果不过于引申生发,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老年官员的生活情景,没有特别的怀念逝去故人以及官场失意心灰意懒的情绪抒发,解读的时候联想不必过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