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夫子的名作《春夜喜雨》,是当今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唐诗经常诵读的诗歌。但是,就连一些示范性的教学朗读视频,也把“晓看红湿处”的“看”字读为去声。似乎现在这种读音已经成为惯常的读法,学校里多半都是这么教的。
杜老夫子大抵不曾想到,在他写诗的年代众所周知的诗词格律知识,包括用字的平仄和多音字的读法,千年之后竟然成了并不众所周知的知识。以致至今还有人在探讨“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应该念zhong还是念chong。
如今的课本注解里,已经是确定了“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要读为zhong。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重”字念zhong,就是在诗中当成仄声字用的,前面一句“晓看红湿处”中的“看”字,又应该如何来读呢?
如今的大多数教学视频或者示范性朗读视频,都是把“晓看红湿处”中的“看”字读为去声,甚至某某诗词大会上的一些参赛选手也是这样读的。
众所如此,便对吗?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不讲授古代格律诗词的格律知识的,所以很多小学生不清楚古代的律诗格式是讲究平仄的。而且古人是把今天读为平声的一些汉字归为入声字,在格律诗词里入声字是要作为仄声字来用的。
我们来看老杜的名篇《春夜喜雨》,里面用了几个入声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首短短的五绝,诗人就用了“节、发、黑、独、湿”五个入声字。而这五个入声字,在诗里都是用作仄声字,否则就与格律不符了。
现在知道了“晓看红湿处”中的“湿”字是入声字了,按照诗律自然也就知道前面的“看”字应该是平声字了。
读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其中五绝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
按此格式对照一下《春夜喜雨》,可知尾联的格式为:
中平中仄仄——晓看红湿处
中仄仄平平——花重锦官城
如此一来,“看”和“重”字在这一联里应该读什么音,不是已经清清楚楚了吗。
我们建议小学在讲授《春夜喜雨》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晓看红湿处”的“看”字,古人是读为平声的。至于今天是否还读平声,可以参考“遥看瀑布挂前川”和“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看”字读音,知道古人读为平声,而在当代改读去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