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相投”在古代是褒义而非贬义
(2022-07-25 12:05:59)
臭味相投,在当代的语言中是贬义词,多指小人彼此迎合,有着共同的不良爱好。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臭味相投”并非贬义,而是带有褒义,指君子之间志趣相同相近,彼此互相理解。
臭字,在先秦的时候可以指气味。
《左传·襄公八年》载: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
臭字的这种用法持续了多年。
到了唐代,老杜的诗句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的“臭”字指的还是气味,因此应当读为“xiu”(读若秀),而不应读成chou。
在宋代的诗文中,“臭味相投”依然是褒义。
辛弃疾的文友吴子似建造了一座书房,由吴子似的老师陆九渊命名为经德堂。当时一位文人楼钥,便写了一首诗《寄题吴绍古县尉经德堂》相赠:
问舍玉真下,读书经德中。
心期知共远,臭味许谁同。
吹笛夜凉月,舞雩春暮风。
直须涵泳熟,毋负象山翁。
稍晚一些的宋人牟巘,也在词作中用了“臭味相投”的词句:
木兰花慢
饯公孙倅
山城如斗大,君肯为、两年留。问读易堂前,翛然松竹,留得君不。天边乍传消息,趁春风、归侍翠云裘。留取去思无限,江蓠香满汀洲。
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怪底事朝来,骊歌催唱,唤起离愁。羡君戏衫脱却,一身轻、无事也无忧。昨夜梦随杖履,道林岳麓同游。
这两首宋代的诗词中,“臭味相投”都是褒义,而非贬义的用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