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五年春夏之交,刚刚从豫章调到临安任职不久的辛弃疾,又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副使。在从临安北行前往湖北任职的途中,辛弃疾邀集了要好文友杨炎正与江南名士周显先一起赴扬州相聚。
此前,杨炎正和周显先曾经填了《水调歌头》的词,辛弃疾读了激赏不已。到了文友相聚的时候,辛弃疾便也填词二首,与之唱和。其中,杨炎正与辛弃疾用同一词韵先后填的唱和词作《水调歌头》,均为佳作,这个事例也成为文人诗词相酬的一段佳话。
杨炎正(1145—
?)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按照记载,杨炎正留下的词作有词集《西樵语业》,存词38首。
杨炎正填的《水调歌头》,原词为: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鬥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辛弃疾的和词为:
《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把两首词加以比较,写得都有文采神韵,均为佳作。但是,辛词用典较多,而且在立意上更为高远,显得胜出一筹。
辛弃疾除了写了《水调歌头》一词外,还写了一首《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这首词里,也用了几处典故。
总起来看,辛弃疾的这两首词,表现出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悲愤情思与人到中年感慨万端的复杂心绪。
辛弃疾青年英武,当初率部南归,一心想要收复中原。但是,他到江南已经十几年了,却是看到依然不能实现夙愿的现实。因此,他的心里有悲愤,也有忧愁,还有一些无奈。当年“锦襜突骑渡江初”的青年英雄,如今生出华发,壮心未已,却又不得不面对河山分裂划江而治的现状。在与文友应酬的词作中,他引用了多个典故,似乎显得相当旷达,实际上是内心里无以言状的迷惘与痛楚的心绪流露。以致有些词句都要视为反语,就是故意写的轻描淡写,实际上并不想真的如此隐逸不仕,从此放弃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毕竟,这一年辛弃疾才三十九岁(按照古人习惯,一般计算年龄要虚长一岁),正是英雄盛年,还有大计可图。
他在盼望着旌旗漫卷佂师北上的一天,期待能有“汉家组练十万”,一举荡平胡尘。
辛弃疾对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做法甚为反感,但又不能明言,于是才在词中带有反义地写道“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这也是英雄无奈的一种情绪宣泄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