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影溪梅,悵絕代、幽人獨立。更小駐、雍容千騎,羽觴飛急。琴裏新聲風響佩,筆端醉墨鴉棲壁。是使君、文度舊知名,方相識。
清可漱,泉長滴。高欲臥,雲還濕。快晚風吹贈,滿懷空碧。寶馬嘶歸紅旆動,龍團試碾銅瓶泣。怕他年、重到路應迷,桃源客。
我们先来解读词作的词意。
第一首词,写的是飞来峰的景观与游赏的感触。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有的注解把“直节堂堂”说成是翠竹,而把“冠缨拱立”说成是松树。其实,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泛指的路边高大树木,就像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
漸翠谷、群仙東下,佩環聲急。
一般的注解,对这句词句的解读引申到柳宗元的游记里写的“隔篁竹,聞水声,如鸣佩环”。其实,仔细读读原句,还有“群仙东下”的一句,不能视而无睹。我们认为,这里还可以解读为,词人借用的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表述的是走近翠谷,听到流水的声响,就像是一群仙人自东而下,身上的佩环交相碰鸣。
聞道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这句词句是写飞来峰的景色,就像从天飞堕一般,依傍西湖劈开青山峭壁。这是当年仙人用玉斧削了仙山,而今却是无人识记。“方壶”是《列子·汤问》中写的五座海上仙山之一。这里用了这个典故,形容飞来峰景色的神奇造化,真如鬼斧神工一般。
山木潤,瑯玕濕。秋露下,瓊珠滴。
有的解读者把“琅玕”解释成了美玉般的山石,这是一种误解。
“琅玕”在这里,指的是山上的翠竹。
白居易写的《潯陽三題·湓浦竹》中,有这样的诗句:
誰肯湓浦頭,回眼看修竹。
其有顧盼者,持刀斬且束。
剖劈青瑯玕,家家蓋墻屋。
元稹写过诗歌《种竹》,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可憐亭亭干,一一青瑯玕。
词里写了冷泉亭的景色,因为秋露像是琼珠般滴落,山上的树木翠竹都显得十分润泽。
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
冷泉亭外,潭水澄碧,美景如画。
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月本吾家,今為客。
在记叙了冷泉亭的景色后,词人抒发了感触。原来自从南归之后,成了江南游客,空有收复中原的壮心,却是难以实现夙愿。鸾凤飞舞,鱼龙泣下,把栏杆拍遍,无人会,英雄意!
第二首《满江红》,同样写的是临安名胜景色与心中情感。
其中有几处典故,需要解释一下。
悵絕代、幽人獨立。
这是化用汉代李延年的诗句“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更小駐、雍容千騎,羽觴飛急。
这句用了两处典故。
第一个是司马相如的典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
,从车骑,雍容閒雅甚都。”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都犹姣也。《诗》曰:恂美且都。
第二个典故,是化用了唐代诗人方干《陪王大夫泛湖》中的诗句。
去去淩晨回見星,木蘭舟穩畫橈輕。
白波潭上魚龍氣,紅樹林中雞犬聲。
蜜炬燒殘銀漢昃,羽觴飛急玉山傾。
此時檢點諸名士,卻是漁翁無姓名。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这两个典故看起来,都是写的文人雅士的清闲高雅行为,实则暗喻了怀才不遇的隐思。
是使君、文度舊知名,方相識。
这里用了《晋书·王坦之传》的典故。
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东晋名臣、书法家,东晋尚书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投靠会稽王司马昱,出任从事中郎,迁大司马长史,袭封蓝田侯。迁侍中、左卫将军,联合谢安等人抗衡大司马桓温。桓温死后。联合丞相谢安辅政,授中书令、丹阳尹,出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宁康三年(375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
王坦之弱冠之时与郗超并称,时人谓之:“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仆射江虨选举官员时,本打算以王坦之为尚书郎,然而王坦之却说:"自东晋建立,尚书郎都只用次等的人才,怎可以打算由我去当此职!"江虨知道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词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王坦之是有大才华的,但是不被人识。这里隐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已然明晰。使君一般指地方长官,此处泛指推荐王坦之的官员。
寶馬嘶歸紅旆動
红旆就是红色的旗帜。
高适《部落曲》:琱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刘禹锡《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
韦庄《题裴端公郊居》: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
从韦庄的诗句来看,这里红旆指的是官府的旗帜,也就是代指人物成为官吏队伍中的成员。
龍團試碾銅瓶泣
这句词句素来未被解读者重视,甚至有的版本还错写成了“团龙”。
这就要弄清楚,什么是龙团。
龙团指的是龙团凤饼,是宋代皇家的贡茶茶饼。宋代饮茶习惯用点茶法,而龙团凤饼是最高档的茶饼,只有皇室或者皇室赏赐给了臣子才能享用。因此,能有龙团凤饼,就不仅是有茶中的珍品,还是地位高贵的象征。
红旆与龙团对仗,都表述的是有了权力地位的词意。随后则写了桃花源中隐逸的词句,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是读书极多的饱学之士,词中用典随手拈来,却让后代不够熟悉古代文史典故的读者犯了大难,这么多的典故太难懂了。但是,如果读不懂辛词中的用典,就不能体悟词人的用心与情感。所以,读辛词必须要读所用的典故。
最后说一下这两首词的用韵。
这两首《满江红》都是用的入声韵。主要是用的词林正韵中第十七部的韵字,如:立、急、壁、识、湿、滴、碧、泣、客。
这些入声字今天的读音差别已经较大,但是在中古时代它们的读音是韵母相近的,所以当时可以彼此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