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名作《离骚》中,有两句著名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代的解读者都将这两句诗句,看成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代表性描述。
但是除了专门研究《离骚》的文人学者之外,很少有人注意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诗句,是如何能够与后面的两句诗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互相押韵的。
把这四句诗句完整地视为一个长句子,可以看出“艰”字与“替”字是用以押韵的韵脚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于是,千年以来历代学者对这四句诗句的谐韵关系做了各种不同的阐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就连被称为权威性辞典的《康熙字典》,对这四句诗句的韵读解析,也没有被学界认可。
又【韻補】叶才淫切。【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而夕替。艱音勤。
按照《康熙字典》对“替”字的注释,“替”字可以才淫切,即韵母为in。并且,《康熙字典》认为“哀民生之多艰”的“艰”字,这里要读为“勤”(qin)。如此一来,“艰”字与“替”字就是谐韵的了,因为韵母都是相同的in。
当代的学者对《离骚》中这四句诗句的谐韵关系分析,依然是众说不一。
例如,一位著名学者认为,这里可能是诗句的排列顺序错乱,原文的顺序似乎应该是:
哀民生之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如此排列诗句的顺序,则“涕”字和“替”字在上古音里,就是可以彼此谐韵的。
但是,熟谙上古音韵的学者并不认可这样的解读。
王力先生在《楚辞韵读》中,对这四句诗句的押韵的解读结论是“文质合韵”。
比较各家之说之后,我们基本认可的是王力先生的韵读结论。不过,我们认为这里不是“文质合韵”,而是“文质通韵”。
在上古诗韵里,“艰”字归入阳声类文部的韵部。而“替”字归入入声类质部的韵部。
从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一书给出的上古韵分二十九部表中,可以看出文部与质部并不处于横列的同一行位置。
那么,为什么说文部也可以与质部押韵呢?
这就可以看上古诗韵韵部的互相融通的语音关系来确定。
在上古诗韵里,真部与文部可以构成真文合韵的谐韵关系。而真部与质部又可以构成真质通韵的谐韵关系。例如,《大雅·召旻》中的诗句“胡不自替?職兄斯引”,就是用质部的“替”字,与真部的“引”字,构成质真通韵的谐韵关系。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就是这样注释《召旻》这两句诗句的韵读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标明的是“质真通韵”。这对理解《离骚》中诗句所用文部与质部的谐韵关系,有借鉴的意义。
由真文合韵,真质通韵,融通为文质通韵,这样的韵读解析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因此我们认为,《离骚》的这四句诗句语序没有错乱,只是要根据上古诗韵去理解谐韵关系。在上古诗韵中,文部与质部是可以有文质通韵的谐韵关系的,所以《离骚》的这四句诗句符合上古诗韵的谐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