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地说,从四十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到今天,都没有弄清楚《天问》中的诗句“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的确切诗意。
有的注解者把“厥利维何”中的“利”字解读为通“黧黑”的“黧”字。于是,这句诗句的诗意就成了:月亮里的黑斑是如何形成的,莫非是兔子居其腹中?
但是这种解读观点,没有顾及前面两句诗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与后面两句诗句“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语气接续关系。按照这样的解读看法,就把两句诗句割裂了开来,以致把月亮的圆缺盈亏与月亮里有黑斑可能是兔子在月宫的影子这两件事情相提并论,而不是前后衔接的诘问关系。因此,我们对这种把“厥利维何”的“利”字解释为通“黧”的观点,素来不能接受。
“利”字在古代诗文里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似乎不会通“黧”。而“利”字的本义,没有“黧”的词义,却有“利益、好处”的词义。
很多人没有读过《天问》的全文。但是,很多的爱好古代诗词的人,都读过李白的著名诗篇《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
我们细读李白的这首诗篇,对理解《天问》的诗句是有一些启发的。
李白在这首诗篇里,写了月亮之中不只有白兔这一种动物,还有一种动物蟾蜍。而蟾蜍在古人的眼里,并不是不祥的丑陋的动物。
古人有蟾蜍啃啮月亮从而造成月亮圆缺的说法。月亮的盈亏,居然是因为蟾蜍啃啮的原因。这一点不少解读者在解读《天问》的诗句时没有注意到,而闻一多先生在《<天问>疏证》一书中,却鲜明地提出了这个观点。闻一多先生认为,《天问》中写的“顾菟”,不是白兔,而是蟾蜍。这样,前后两句诗句的逻辑接续关系,就是十分清楚的了。
其实,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对蟾蜍蚀月的描写,已经给了人们以启发。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李白诗里所写的白兔,是在月亮里捣药。而李白诗里所写的蟾蜍,却在啃啮月亮,造成月亮圆影的亏蚀。月圆月缺,都与蟾蜍的啃啮有关,而与捣药的白兔没有必然的关联。
据此观点,回过头来细读《天问》的诗句,诗意便就有了新的释义。
私意以为,《天问》里的这四句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可以译为:
月亮有何功德于天,
月亏之后还能重圆?
究竟谋求什么好处,
蟾蜍啃啮月亮不断?
这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但是也是不肯拾人牙慧的解读观点,欢迎商榷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