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观众也能给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出题,我们便出这么一道题:
《离骚》中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的“落英”是指:
A、飘落的花瓣
B、初绽的花瓣
这道题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真的出现过的有趣之事。
北宋的王荆公,在文学造诣上可谓高矣。但是,他写了那么多的名诗名词,不但李易安质疑过他的词作“不可读也”,而且同一朝代的欧阳修或者是苏东坡还嘲笑过他写的诗不符常识。
王荆公写了一首诗《咏菊》:
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擸得一枝猶好在,可憐公子惜花心。
欧阳永叔读了王荆公的诗后,呵呵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欧阳永叔意犹未尽,提笔写下诗句嘲谑王荆公诗意的有违常识。诗中写道:
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
王荆公读了欧阳永叔的嘲讽诗句后,乐不可支,这回欧九闹笑话了。于是,王荆公回应道:“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
王荆公的意思是,众人熟知的经典诗歌《离骚》里,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拿这首权威的诗句作为论据,取笑欧阳永叔读书太少。
但是,王荆公的解释并未平息这场文人之间的争辩。很多人因此出面,指责王荆公是错解了《离骚》的诗意。
于是,这场有趣的争议继续下去,延续至今。
我们小的时候读“三言两拍”,其中《警世通言》里就有根据古代诗话改写的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故事里质疑王安石诗句的不是欧阳修,而是苏轼。故事里说苏东坡有一次去王安石府上拜会,恰好王荆公不在。苏东坡在书桌上看到王荆公有一首还未写完的诗篇,只写了两句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以为,菊花是秋天盛开的花卉,能傲秋霜,花期持久,就是干枯了也不会落瓣的。于是,苏东坡就在王荆公未写完的诗句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到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在菊花开的季节去园林赏菊,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方才明白王荆公的诗意本无写错。
王荆公是在文人赋诗的争议中,以权威的《离骚》诗句作为自己赋诗诗意无误的论据。但是,他对“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的解读,却引起了其他文人的质疑。由此可见,《离骚》诗中的这两句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两种不同的诗意解读。
作为一般的学习先秦诗歌的读书人,我们对《离骚》的这两句诗句是如何理解的呢?
我们以为,对这两句诗句要从对仗的角度,全面地理解诗意。
按说这两句诗句是对仗的诗句,诗意应当有互相的联系。
据传牛顿坐在树下读书,树上掉落苹果,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与万有引力学说的阐释。由于重力的原因,地面上的物体都是由高到低的坠落,露珠和花瓣亦为如此。
“木兰之坠露”,应当指的是木兰凝结滴落的露珠。
与之对仗,“秋菊之落英”,应当也是指秋菊飘落的花瓣。
我们要提示的是,《离骚》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比喻独特,艺术夸张形成的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如果纠结于落在地上的秋菊花瓣是否可餐一类的疑问,便是没有诗情的解读。
至于秋菊耐霜,花期较长,尤其是楚地位于南方,菊花开放的时间晚于北方,都不是把“落英”理解为初绽的盛开菊花的理由。菊花开得再怎么晚,花瓣迟早都会枯萎飘落的。
诗人是以浪漫的语言,在诗里描述了高洁之人的品质标格,不是指的真地去啜饮木兰坠露和咀嚼菊花花瓣。春秋在此都无实义,诗歌修辞之对仗需要耳。
古代诗歌描述草木之落,未有初绽之意。“落”字在训诂上的确有“初始、起始”的词义,但是多指上古建筑之类,而非修饰草木植物。
秋菊飘落,仍为美景。咀英含华,何等高雅。《离骚》诗意的意境是如此美好,却被后代一些文人纠结于现实中的菊花何时开放与菊花是否落瓣是否可餐而践踏了,岂不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