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声里是吾家

(2021-04-14 21:35:10)
分类: 随笔
        春夜。夜阑人静。
       放下读了近三年的《诗经》,掩卷沉思,思绪如潮。
       三年前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要用三年时间重新读完《诗经》的所有诗篇。而这次重读《诗经》计划的重中之重,是要逐篇逐句地弄清楚,《诗经》的诗歌究竟是如何押韵的。
       说起来,这是欠了几十年的读书债务。
       自从1978年的春天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管是古代文学史还是古典诗歌的相关课程,都要讲到《诗经》。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讲授《诗经》基本上是只讲诗歌的诗意,没有讲授《诗经》的作品是如何押韵的。当然,学校发的教材里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其中有的内容涉及到了《诗经》的用韵。可以断言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能在课堂上讲述《诗经》用韵知识的院校大抵屈指可数。甚而言之,当时就是唐诗宋词用的中古时代的诗词格律和音韵知识,都还不是普遍地系统地在课堂上全面讲授,就更别说讲授像《诗经》和楚辞这样使用上古时代语音和诗韵的先秦诗歌是如何押韵的了。
       我们当年毕业的时候,先秦诗歌的音韵知识明显是欠缺的,这是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的。此后,只能通过补课或者自学,补上这些欠缺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先秦诗歌的音韵知识虽然学习难度较大,但是这毕竟是中国韵文的开端。不攻破这个难关,后面中古时代的语音与诗词格律就难以理解其承接与延续上古语音与诗韵的关系,从而隔断了上古语音诗韵与中古语音诗韵的联系。这样的隔断,却是曾经在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不过,即便是在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还没有较为普及地开展上古诗歌音韵知识的讲授。
       年轻时欠下的这个知识债务,到了老年却要偿还了。
       于是,拿出当年参加高考和入学后的求知劲头,安排时间,安排内容,计划定下,坚决完成。
       将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读书计划的完成没有松懈。按照当初读书计划的要求,是以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为教材与参考书,逐句逐篇地阅读《诗经》的所有诗篇,并且将用韵的情况标注在各篇各段诗句的旁边。
       这样的阅读方式,速度显然不快,但是效果甚佳。
       过去也曾经大致地浏览过《诗经》的所有作品,但是当现在一句一句的诗句都要按照音韵来细读和标注,才发现对作品的诗意与句子结构的理解要加深了不少。而且,有的时候就是根据用韵的情况,对诗篇的句子结构和诗意有了新的认识。这才体悟到,上古时代的诗歌究竟是多么地精美和深奥。过去的确没有意识到,上古时代的诗歌实际上是运用了相当繁复精妙的诗歌音韵规则写成的,体现了汉语独特的音韵美感。而如果没有读懂上古时代诗歌的音韵,对这些诗歌的声韵美感的体悟就会被忽略和漠视。今天,按照上古音韵读完了《诗经》的所有诗歌之后,觉得这三年的功夫真的没有白费,所得的收获确实太大了。从此,对《诗经》的作品有了别样的认识和体会,也对其诗意和诗韵有了更多的理解。
       对《诗经》这样的知识含量如此之大的古代经典诗歌,只读一遍两遍是远远不够的。
      《诗经》的诗歌究竟是不是全都有韵,包括每一篇诗歌和每一段诗歌是否都是押韵的,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涉及到如何判断和评价我们的先人创制的上古诗歌音韵规则系统性和完美性的问题。对待这样的学术问题,应当极为慎重,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语音学与诗歌声韵学的判断。
       三年来,一边读着《诗经》,一边写着读书札记。写出上百篇的相关博文,在自己的博客中贴出。
      读完了《诗经》的所有诗篇后,拟对这些读书体会加以复审,以期体现最新的学诗心得。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上古时代的语音诗韵与中古时代的语音诗韵的联系和承接关系弄清楚,这就需要对两个时代的语音和诗韵都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对一般的读书人来说,这个难度也是很大的。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这首唐诗,写的是古代的农家重视孩子读书的景象。今天我们还是要像过去的小学生读书一样,竹篱茅舍,池塘荷花,朗朗书声。只不过读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不是“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