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目盼兮
读了《硕人》的这些诗句,人们可以想象出诗句所写的美女是什么样的美貌。这些形象的全面的比喻,增加了读者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女的长相神彩的直感。不过,这个直感是整体的,而不是仅仅因为某个部位的优美产生的。
如果有一个面容冷峻的解剖师,把这个美女的身体一块一块地用刀切割开来,然后向人展示,这个是像是柔荑的美女的手,这个是她身上如同凝脂的的皮肤,还有她的脖子、牙齿和眉毛,你还会觉得这个被解剖了的女子有那么曼妙的优美吗?
在《诗经》的诗歌作品诗意解读的两千年历史里,有不少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文人学士,就像我们上面所虚构的那个冷峻的解剖师一样,生生地把一些优美动人的诗篇给解读成了蕴含政治权谋和彼此争斗的政论诗。要是读了这些人写的《诗经》的诗歌诗意解读文字,语言乏味,分析牵强,让人生厌。
我们不否认《诗经》的诗歌里,有一些作品的确是含有政论意味的哲理诗,有的则是记叙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没有多少抒情的意味。但是,以国风和小雅为代表的许多篇优美动人的民间诗歌,也被解读为统治阶层内部彼此倾轧、互相施展争斗伎俩的政论性诗篇,乃至把明明是写普通百姓家的日常生活的诗篇也解读为宫廷贵族的题材,就更让人不屑。
这种把“诗三百”当成统治阶层的经典的流弊绵延千年。让人不解的是,就是至今还有一些学人难脱窠臼,依然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历史上的一些陈腐学者后面,拾人牙慧地撷取传统的说法,用来解释《诗经》的诗歌的诗意。有些学位论文,让人读了惊愕万分,难道今天的学子还是按照千年不易的陈旧观点来理解《诗经》的诗歌作品吗?
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代里,应该有新的思维和眼光,对历史上研读《诗经》的一些结论和观点客观地加以辨析,符合事实的可以参考,歪曲原作诗意和诗韵的误解则不可取。
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康熙字典》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几乎难以质疑。但是,《康熙字典》对《宾之初筵》中的诗句的用韵分析,就是的的确确有误的。
其湛曰乐,
各奏尔能。
(之部)
宾载手仇,
室人入又。(之部)
酌彼康爵,
以奏尔时。(之部)【之部】
上面一段长句子的句尾韵字“湛”字,是侵部的韵字,而“湛”字是与这个长句子前面侵部的韵字“壬”和“林”谐韵的。
本段的长句子头两句句尾的韵字“能”字,并不是与前面一个长句子句尾的韵字“湛”字谐韵。“能”字在上古诗韵中归入之部,不与侵部构成谐韵关系。因此《康熙字典》在解释这一段里“能”字的读音时,是因为当时对上古诗韵缺乏认识的误读原因,错将“能”字解读为与前面的“湛”字相叶了。
又叶音宁。【诗·小雅】各奏尔能。叶上湛,湛音沉。(《康熙字典》)
而实际上,“各奏尔能”的“能”字,是与这个长句子后面的韵字“又、时”相谐,能、又、时三个韵字,都是上古诗韵之部的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