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所写的文章里一再表述,《诗经》的诗歌作品不仅每一篇都是用韵的,而且每一个段落都是有韵的。这个大胆的推论,与有的名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未必被学界所接受。但是,我们依然坚持这个看法,没有任何改变。
读完了《诗经》颂的部分所有的诗篇并且逐篇作了韵读分析之后,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转向了大雅的部分。
熟悉《诗经》释读的人知道,有一句话是用来形容颂与大雅的关系的,就是“大雅近颂”。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雅是从颂的部分延续下来的,而且是最接近颂的创作时间的诗歌作品,因此大雅在风格上有着与颂较为相似的特点。在韵读方面,这个近似度更大一些。被古今语言学家认为《诗经》当中无韵的诗歌全篇或者诗句,多半是在颂和大雅的诗歌当中,而小雅和国风的诗歌在韵读上就几乎没有大的疑点。
大雅中的一篇诗歌,让我们在此久久止步不前,没有破译用韵的奥秘。这篇诗歌,就是大雅中的《常武》。
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
南仲大祖
大師皇父
整我六師
以脩我戎
既敬既戒
惠此南國
王謂尹氏
命程伯休父
左右陳行
戒我師旅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
不留不處
三事就緒
赫赫業業
有嚴天子
王舒保作
匪紹匪遊
徐方繹騷
震驚徐方
如雷如霆
徐方震驚
王奮厥武
如震如怒
進厥虎臣
闞如虓虎
鋪敦淮濆
仍執醜虜
截彼淮浦
王師之所
王旅啴啴
如飛如翰
如江如漢
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
綿綿翼翼
不測不克
濯征徐國
王猶允塞
徐方既來
徐方既同
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
徐方來庭
徐方不回
王曰還歸
《常武》这篇大雅中的诗歌,诗意解读的难度不大。查查网上的资料,对这篇诗歌的内容有详细的解读,而且有白话文的译文。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有的解读《常武》诗意的文章,都在标注这篇诗歌诗句的标点符号时按照通常的做法,即在偶数句的句尾加上句号。如果仅仅是诗意的解读,这样标点诗句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并不影响对诗篇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从韵读的角度看,这样标点诗句可就问题大了去了。
这是因为,如果按照《常武》的诗句,每个偶数句的句尾使用押韵的韵字,那么有的诗句就是不谐韵的。为此,古今语言学家感到了困惑,以致得出了有的诗句是无韵的结论。
例如,我们来看《常武》的第一段诗句:
赫赫明明(阳部)
王命卿士(之部)
南仲大祖(鱼部)
大師皇父(鱼部)
整我六師(脂部)
以脩我戎(冬部)
既敬既戒(职部)
惠此南國(职部)
我们可以看出,把第一段的诗句里的偶数句句尾的字标注出上古诗韵的韵字归属的韵部,有一个字就不谐韵了,这个字就是第六句的句尾字“戎”。
“戎”字在上古诗韵中,归入冬部的韵部,与之、鱼、职部无法构成谐韵的语音关系。因此,如果认定“戎”字是用来押韵的韵字,那么这两句诗句就无法与其他诗句谐韵了。
这个问题让古今的语言学家感到了疑惑不解。
清代的语言学家江有诰就表示,这个“戎”字,疑当作“武”。他的意思是,如果这里用了鱼部的“武”字,那么这一段诗里前六句诗句,就可以构成之鱼合韵的谐韵关系了。
当代的语言学家没有肯定江有诰的看法,而是认为这两句诗句属于“无韵”(参看《诗经韵读》一书中对《常武》做出的韵读分析)。
那么,究竟《常武》中的这一段诗句,是错用了韵字“戎”,还是这两句诗句就是无韵的呢?
我们的看法是,《常武》中的这两句诗句,既没有错用韵字,也是有韵的。
我们认为,古今语言学家对《常武》中这一段诗句的韵读解析,是陷入了只有偶数句句尾才使用韵字的思维定势的陷阱,所以没有看明白《常武》这篇诗歌使用了极为独特的段落组成的句子结构,因而对这一段诗歌的韵读疑惑难解。
我们多次在文章中提出,不要低估上古年代古人写诗的智慧与技巧。《诗经》用韵的美妙,往往远远超出后人的评价,达到相当高的语言音韵运用技巧。有些被后世的语言学家感到疑惑不解的诗篇诗句,不是古人没有按照诗韵的规则用韵,而是后人没有看懂古人的用韵技巧。
下面我们来解释,应该怎样解读《常武》中的这一段诗句的用韵。
首先,我们要把《常武》极为罕见的段落句子结构做个解析。
《常武》这篇诗歌让我们久久感到难以韵读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它的段落句子结构太过独特,因此我们一直没能找到破解这篇诗歌用韵的路径。后来,经过反复的排列组合,我们才看懂了古人写作这篇诗歌的文字技巧。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我们也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因而更加觉得不能低估上古时代诗歌创作的高度技巧。
《常武》这篇诗歌的段落句子结构为什么是极为罕见的独特结构呢?
这是因为,这篇诗歌的六个段落,居然是以巧妙的方式组成的段落结构。
《常武》的六段诗句当中,凡是奇数的段落即一三五段,都是3-2-3的句子结构。凡是偶数的段落即二四六段,才是通常的偶数句的2-2-2-2句子结构。
按照我们破译后重新复原的句子结构,我们来看《常武》的段落结构。
一、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之部)
南仲大祖(鱼部)【之鱼合韵】
大師皇父(鱼部)
整我六師(脂部)【阴声类】
以脩我戎
既敬既戒(职部)
惠此南國(职部)【职部】
二、王謂尹氏
命程伯休父(鱼部)
左右陳行
戒我師旅(鱼部)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鱼部)
不留不處
三事就緒(鱼部)【鱼部】
三、赫赫業業(盍部)
有嚴天子
王舒保作(铎部)【盍铎合韵】
匪紹匪遊(幽部)
徐方繹騷(幽部)【幽部】
震驚徐方
如雷如霆(耕部)
徐方震驚(耕部)【耕部】
四、王奮厥武
如震如怒(鱼部)
進厥虎臣
闞如虓虎(鱼部)
鋪敦淮濆
仍執醜虜(鱼部)
截彼淮浦
王師之所(鱼部)【鱼部】
五、王旅啴啴(元部)
如飛如翰(元部)
如江如漢(元部)【元部】
如山之苞(幽部)
如川之流(幽部)【幽部】
綿綿翼翼 (职部)
不測不克(职部)
濯征徐國(职部)【职部】
六、王猶允塞(职部)
徐方既來(之部)【之职通韵】
徐方既同(东部)
天子之功(东部)【东部】
四方既平(耕部)
徐方來庭(耕部)【耕部】
徐方不回(微部)
王曰還歸(微部)【微部】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古今语言学家对《常武》第一段诗句的韵读疑惑难解的原因了。这是因为,他们囿于思维定势,还是习惯按照偶数句的句尾才使用韵字的传统看法去理解上古时代的诗歌用韵。结果偏偏上古时代的诗歌有的是按奇数句的句尾押韵,这样就无法解读诗篇中的诗句是如何协韵的了。
而我们破解了《常武》的段落结构非比寻常,是用极为特殊的结构构成的,进而也就破解了《常武》诗句押韵的奥秘。
在第一段的诗句里,真正所用的押韵的韵字,实际上是“士、祖、父、师、戒、国”这六个韵字。而处在偶数句句尾的“戎”字,偏偏不是押韵的韵字。因此,把“戎”字疑为“武”字误用的看法,以及认为这两句诗句无韵的看法,都是没有看懂原作押韵的方式。
这个《诗经》作品韵读的例子告诉我们,上古时代的诗歌押韵方式,与后来时代惯常使用的偶数句句尾押韵的方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诗篇或者诗歌中的段落,是按奇数句的句尾押韵的。记住了这个特点,在解读《诗经》中的诗篇或者段落用韵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读的诗作或者段落,就会多一些心计,反复揣摩古人的用韵思路,从而达到复原上古时代诗歌用韵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人的智慧让人赞叹不已,反倒是我们后人往往低估了古人创作诗歌的智慧。为此,我们在阅读和理解《诗经》的诗歌的时候,要对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一些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