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价《诗经》《楚辞》,不仅要高度肯定这些先秦诗歌的文学价值,而且要高度肯定这些先秦诗歌创制了诗歌音韵体系与规则的语言学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原先秦诗歌的音韵原状,只能是拟测上古的语音,因此弄懂先秦诗歌所用的音韵主要是为了读懂诗歌作品的诗意。对先秦诗歌用韵情况如此的认识,我们是不敢完全苟同的。
我们以为,《诗经》《楚辞》不仅是上古时代创作的优美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诗经》《楚辞》还是韵文之宗与格律之祖,具有极高的诗歌音韵的语言学价值。
我们为什么坚持认定先秦诗歌的每一篇诗歌作品都是有韵的,就是因为从实际情况看,上古时代已经创制了繁复规则的诗歌音韵体系,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足,以为上古时代的诗歌音韵体系还不够完整和规则,就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而且,《诗经》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春秋时期经过文人学者的编删整理的,也就是按照当时的诗歌音韵规则加以规范,不完全是最初的原生态的诗歌作品,因此我们以为《诗经》所有作品都是有韵的,只是根据诗歌作品创作时间的早晚,在用韵的规则与完善性上有所区别而已。
如果打个比方,那么我们认为可以把《诗经》《楚辞》所用的上古音韵比喻成一条长长拉链的初端。从上古时代的音韵向后延伸,便到了中古音韵,以平水诗韵和《词林正韵》为代表。然后,又到了近代音韵,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最后,到了现代音韵,就是当代普通话的诗歌音韵,以中华新韵为代表。在这个自古至今不断延伸的音韵体系传续演变的初端,就是《诗经》《楚辞》这些上古诗歌作品的用韵。如果拉上了这个拉链的初端,实现了与后来时代的音韵的完整契合,那么整个诗歌音韵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传续的全貌就展现了出来,理解这个体系就是相对不难的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上古诗歌的用韵,实际上是对古今韵文与诗歌格律的溯源寻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的文章中写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模仿庄子的语气,我们也谑称,韵盲不可以语于《诗》者,囿于识也。
我们曾经举过朱熹和方玉润的例子。这两位学者都曾写过研究解读《诗经》作品诗意的书籍,对诗歌的意读有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其中不乏精辟之见。但是,由于不懂《诗经》的用韵,他们在韵读方面却是明显无法正确解读,而且闹了叶音说或者按照中古诗韵硬套上古诗歌用韵的笑话。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不懂上古时代的诗歌音韵,就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上古时代的诗歌,也就不能领悟上古诗歌不但在诗意上是优美的,而且在音韵的使用上也是精妙的。
我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诗歌的国度。在那么遥远的历史年代就创作出那么多的优美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我们还要强调,在那么遥远的历史年代创作的诗歌作品,居然都
是具有谐韵关系的有韵之诗,表明古人已经成功地创制出繁复规则的诗歌音韵体系。这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韵文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成就,足以让我们后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足,就是对古人的智慧与成就有所低估,进而犯下数典忘祖的错误。
我们的文学史上,韵文的历史如此悠久,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这已足以让人赞叹不已。而对有韵的诗歌作品,在理解和赏析方面,就不能仅仅懂得诗歌的诗意,而且应该懂得诗歌的音韵,才能形成对这些诗歌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领悟。也就是说,要弄懂上古时代的诗歌,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中形式范畴就包括诗歌使用音韵规则和谐的美感。
汉语的诗词格律,在世界文学史上都被公认为复杂而且精妙的诗歌音韵规则,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而后来的诗词格律,就是从上古诗歌的音韵体系演化完善而成,溯源寻根还是要回到《诗经》《楚辞》的用韵。
于是,我们半带戏谑半为认真地提出,韵盲不可以语于《诗》者,囿于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