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照《古代汉语》教材附录的《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之部韵字的顺序排列。
上古音
中古音
又
——
去声二十六宥
乃
——
上声十贿
士
——
上声四纸
才
——
上平十灰
巳
——
上声四纸
己
——
上声四纸
子
——
上声四纸
久
——
上声二十五有
之
——
上平四支
尤
——
下平十一尤
不
——
下平十一尤;入声五物
友
——
上声二十五有
止
——
上声四纸
市
——
上声四纸
右
——
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
司
——
上平四支;去声四寘
史
——
上声四纸
以
——
上声四纸
仕
——
上声四纸
丘
——
下平十一尤
母
——
上平七麌;上声二十五有
字
——
去声四寘
耳
——
上声四纸
寺
——
去声四寘
再
——
去声十一队
而
——
上平四支
有
——
上声二十五有
吏
——
去声四寘
在
——
上声十贿
沚
——
上声四纸
李
——
上声四纸
志
——
去声四寘
材
——
上平十灰
玖
——
上声二十五有
否
——
上声四纸;上声二十五有
里
——
上声四纸;去声四寘
忌
——
去声四寘
改
——
上声十贿
每
——
上声七麌;上声十贿
矣
——
上声四纸
治
——
上平四支;去声四寘
祀
——
上声四纸
其
——
上平四支;去声四寘
事
——
去声四寘
来
——
上平十灰
芷
——
上声四纸
使
——
上声四纸;去声四寘
侍
——
去声四寘
佩
——
去声十一队
邱
——
下平十一尤
采
——
上声十贿;去声十一队
始
——
上声四纸;去声四寘
宥
——
去声二十六宥
恃
——
上声四纸
某
——
上声二十五有
哉
——
上平十灰
殆
——
上声十贿
思
——
上平四支;去声四寘
苢
——
上声四纸
迨
——
上声十贿
怠
——
上声十贿
俟
——
上声十贿
待
——
上声十贿
负
——
上声二十五有
纪
——
上声四纸
畝
——
上声二十五有
宰
——
上声十贿
涘
——
上声四纸
海
——
上声十贿
悔
——
上声十贿;去声十一队
耻
——
上声四纸
起
——
上声四纸
兹
——
上平四支
时
——
上平四支
财
——
上平十灰
趾
——
上声四纸
蚩
——
上平四支
倍
——
上声十贿
能
——
上平十灰;下平十蒸
淇
——
上平四支
基
——
上平四支
理
——
上声四纸
茝
——
上声十贿
晦
——
去声十一队
陪
——
上平十灰
耜
——
上声四纸
敏
——
上声十一轸
婦
——
上声二十五有
滋
——
上平四支
喜
——
上声四纸
期
——
上平四支
貽
——
上平四支
丝
——
上平四支
媒
——
上平十灰
诗
——
上平四支
慈
——
上平四支
埘
——
上平四支
裘
——
下平十一尤
載
——
上声十贿;去声十一队
贿
——
上声十贿
嗣
——
去声四寘
旗
——
上平四支;上平五微
臺
——
上平十灰
鄙
——
上声四纸
貍
——
上平四支
疑
——
上平四支
態
——
去声十一队
齒
—--
上声四纸
謀
——
下平十一尤
戴
——
去声十一队
辭
——
上平四支
仔细对照分析一下这个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转化结果,应该能够看出一些规律来的。
第一、阴声类的之部韵部的韵字,到了中古时期,归入了平上去三声各个不同的韵部,但是没有转成入声的韵部。
第二、在平上去三声里,韵部与韵目也是相对集中的。
平声——多见于上平四支、上平七麌、上平十灰、下平十一尤。
上声——多见于上声四纸、上声十贿、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多见于去声四寘、去声十一队、去声二十六宥。
上古诗韵之部的韵部里,有两个韵字转化为中古时代的语音后比较特殊,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个是“敏”字。敏字转入了中古诗韵的上声十一轸,与其他韵字的归部有所不同。
第二个是“能”字。
“能”字在中古时期的诗韵里有两种读音。其中上平十灰的读音,是从上古音保留下来的,这种读音在后来的诗词作品用韵中较少见到。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有几句诗句为: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
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其中“能、又、时”三个字为句尾的韵字,都是之部的韵字。
在《离骚》里,则有这样的诗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在《离骚》这段诗句里,“能、佩”两个字也都是上古诗韵之部的韵字。
但是,《康熙字典》在注解“能”字时虽然也引用了《宾之初筵》与《离骚》的这两个诗句押韵的例子,给出的解释却把“能”字给分成了两种读音。
【韻補】叶音尼。【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寧。【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按照《康熙字典》编撰年代之后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能”字在上古诗韵里是归入之部的韵部。因此,我们理解“能”字在上古诗歌里应当以叶音尼为主。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解释《宾之初筵》的这一段诗句,就是把“能”字与“又、时”两个之部的韵字视为谐韵关系,而没有把“能”字与上一句“子孙其湛”的“湛”字谐韵为侵部的韵字。
我们以为,王力先生对《宾之初筵》这段诗句的韵读解释是符合上古诗歌的音韵的。因此,“各奏尔能”的“能”字,读若尼的概率,应当比读若宁的概率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