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拥蓝关”为何是“马”不前

(2021-01-09 09:21:46)
标签:

律诗格律

分类: 文艺评论
    
“雪拥蓝关”为何是“马”不前

      一封朝奏九重天,(中平中仄仄平平)
      夕貶潮州路八千。(中仄平平中仄平)
      欲為聖明除弊事,(中仄中平中仄仄)
      肯將衰朽惜殘年。(中平中仄仄平平)
      雲橫秦嶺家何在,(中平中仄中平仄)
      雪擁藍關馬不前。(中仄平平中仄平)
      知汝遠來應有意,(中仄中平中仄仄)
      好收吾骨瘴江邊。(中平中仄仄平平)

      韩愈的这首名篇,被作为平起式首句入韵律诗格式的典型例子收入了《古代汉语》教材,而且以这首律诗为例子,逐句列举了每个字的平仄格式。
      在韩愈写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著名律诗中,颈联最为出名,成为经典的古诗名句,就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句。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颈联对句第五个字的格式为可平可仄,那么这里改成“雪拥蓝关人不前”,不是更为体现诗意的意境吗?
      于是有人解释了,之所以写“马”不前,是描写了积雪拥塞路途难行,连马都踟蹰不前的情景,可见路途行走的艰难,由此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困窘处境和复杂心境。
      这种解释从诗意解读的角度看大致符合事实,但是不是诗人选择“马不前”而不是“人不前”的唯一理由。
      还要从律诗的格式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看为何是“雪拥蓝关马不前”。
      以往学做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形容律诗的格式要求。如果简单地说,的确在一三五字的位置上,使用可平可仄的格式为多。但是,不是所有的一三五字,都可以不论的。有的一三五字,是固定的平仄格式,必须要严格来论,该平则平,该仄则仄,不能随意改变。有的一三五字,虽然格式上规定可平可仄,却要考虑出句与对句的两个关系,即上下句子文字的对仗关系与音韵的和谐关系,以此灵活确定某个字是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
      我们来看韩愈的这首诗中的颈联:
      雲橫秦嶺家何在,(中平中仄中平仄)
      雪擁藍關馬不前。(中仄平平中仄平)
      出句的第五个字用了平声字“家”。对句的第五个字虽然也是可平可仄,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字要用仄声字,形成语音和谐的美感。因此,这里诗人用了仄声字“马”。
      有人又要问了,首联对句的第五个字按照诗韵规则的格式也是可平可仄,为什么出句第五个字已经用了仄声字“九重天”的“九”,对句第五个字还要用仄声字“路八千”的“路”呢?改成平声字“途”不行吗?
      我们的理解是,固然首联对句的第五个字可平可仄,但是从音韵的角度看,出句的第五个字“九重天”的“九”字为上声,而用平声字“途”,就不如用仄声字中的去声字“路”,读起来更为和谐顺畅。这种仄声字中的上声与去声的相对,大抵在古诗中并不鲜见。古人写作律诗不是仅仅考虑的句子与汉字的平仄关系,还要顾及音韵的和谐,由此体现出格律诗歌的音韵美感。
      再回来看韩愈诗中的颈联,出句与对句的文字对仗关系是相当完美的。
      云横—雪拥
      秦岭—蓝关
      家何在——马不前
      这里要是改成了“人”不前,从格式的平仄看没有违反诗律,但是从语音的和谐关系看,就要逊色多了。从这个角度看,诗人选择了一联之中上下句同一位置用字的平仄相对,是完全体悟了律诗的写诗之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