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雅·文王有声》与周颂诗歌中的感叹语作为副歌的对比

(2020-11-29 13:37:38)
标签:

文王有声

分类: 诗经赏析
         数日之前,写过一篇分析《诗经》当中周颂的一些诗歌被语言学家认为“无韵”的诗句在用韵解读上应当另有思路的文章。文中提出,应当认定周颂的诗歌当中有的诗句是感叹语作为副歌,其实不必将其视为正文中的押韵诗句的。该文对此举出的例子,包括周颂的《烈文》与《天作》。
     为了证明这个独特的看法是否符合《诗经》作品用韵的原意,下面将前面写的文章复述如下:

      周颂中有两篇诗歌《烈文》与《天作》,出现了一句相同的诗句“子孙保之”。
     “子孙保之”这句诗句只有四个字,却给语言学家对这两首周颂诗歌的韵读带来很大的疑惑。因为,“保”字在上古诗韵中是幽部的韵字,而通常认为上古诗韵中幽部与阳部是并不构成通韵合韵的关系的。所以无论怎么解释,都难以找到诗中的“子孙保之”与其他诗句的谐韵关系。于是,语言学家只好将“子孙保之”这句诗句认为是无韵。
      我们在此提出一个独特的看法,就是“子孙保之”这一句诗句,其实似乎是周颂诗歌当中相当于副歌一类的感叹语,是可以不视为正文中的诗句的。
      我们知道,周颂中的诗歌是宗庙祭祀时唱的颂歌的歌词,当时这些歌词都是可以演唱的。我们推测,当时的演唱有主歌,也有副歌。就是在主要的歌词之外,还有表示赞叹的副歌一类的歌词。而这些副歌的歌词在全篇歌词整理成诗歌后,如果保留在正文之中,就会给韵读带来很大的疑惑,因为这些感叹句本来并不是正文中的诗句。
      我们来看《烈文》和《天作》这两首周颂中的诗歌,在把“子孙保之”这个感叹句从正文之中去除后的音韵关系。

         烈文辟公,  (东部)
         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  (阳部)

           子孙保之!(感叹语,不入正文。)

          无封靡于尔邦,(阳部)
          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    (东部)

          继序其皇之。  (阳部)
          无竞维人,    (真部)
          四方其训之。  (文部)


          不显维德,
          百辟其刑之,
          于乎前王不忘。(阳部)
                 ——《烈文》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阳部)

          彼作矣,
          文王康之。 (阳部)

          彼徂矣,
          岐有夷之行。(阳部)

            子孙保之!(感叹语,不入正文)
                   ——《天作》

      可以看出,从诗歌的正文中去除“子孙保之”这句感叹语之后,《烈文》和《天作》这两首诗歌的押韵关系便是一目了然。
     《烈文》的全篇是以阳部的韵部为主,加上部分诗句的东阳合韵与真文合韵。诗句与段落的押韵关系,都是并不难解的。
     《天作》的全篇,都是用的阳部的韵字,解读毫无障碍。
      当然,我们这种推论,本身也是见解独特的看法,未必为学界所认可。但是,我们坚持认为,解读《诗经》的作品,要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锢”的勇气和思维的活跃度。无论前贤们对《诗经》的解读和韵读有过什么样的结论,我们都认真理解领悟,但是又不奉为圭臬,从此就不敢越雷池于一步。只要有利于在《诗经》作品解读的学术问题上有所探究与有所创议,即便有的推论还不够完美也不够严谨,依然可以提出,以供研究者讨论的。

      此次重读《诗经》,是按照《诗经》的作品创作的时间顺序,从颂的部分读起,然后再读大雅部分,最后回到小雅国风部分。这样的阅读顺序,有利于把握《诗经》的作品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在音韵上是如何逐渐完善诗歌用韵规则的。
      在读完了颂的部分的全部诗作后,开始读大雅部分的诗作。
      果然,在《大雅·文王有声》这篇诗作里,再次看到了使用感叹语作为副歌的用法。从而,也验证了前面我们撰文分析“子孙保之”是周颂两篇诗歌当中的感叹语作为副歌,因此不必与正文的诗句谐韵的看法是正确的,完全符合《诗经》早期诗篇创作用韵的实际情况。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
        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文王烝哉!

       築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猶,遹追來孝。
        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
       王后烝哉!

       豐水東註,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皇王烝哉!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皇王烝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

     看看《大雅·文王有声》里的这些处于段落之尾位置的感叹语“……烝哉”,相当之规律。因此,语言学家没有把这句感叹语硬性去与前面段落内的诗句匹配谐韵,即把“烝”字作为段落内的韵字看待。以全篇来看,处于各段之尾的感叹语“……烝哉”都是独立的,彼此有遥韵的谐韵关系。但是,不与段内的诗句谐韵。
     其实,只要具有发散思维,把《文王有声》的这种感叹语作为副歌不必谐韵的例子,借鉴用于周颂诗歌的韵读分析,那么就能看出有的周颂中的诗歌也有类似的用法,只是用得比较隐晦而已。
    《烈文》和《天作》中的“子孙保之”,其实就是属于感叹语,是祭祀歌曲的副歌,本身不必与前面的诗句谐韵的。
     按照诗篇创作时间的先后,周颂部分的诗歌创作时间要早于大雅部分的诗歌。因此,周颂部分的诗歌在用韵上,不如大雅部分的诗歌这般规则有序,应当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诗歌音韵规则的制定与完善方面,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古人在如此遥远的上古年代,就能制定出如此精妙的诗歌音韵规则,已经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叹不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