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瞽有瞽,(鱼部)
在周之庭。(耕部)
設業設虡,(鱼部)
崇牙樹羽。(鱼部)
應田縣鼓,(鱼部)
鼗磬柷圉。(鱼部)
既備乃奏,(侯部)
簫管備舉。(鱼部)
喤喤厥聲,(耕部)
肅雝和鳴,(耕部)
先祖是聽。(耕部)
我客戾止,
永觀厥成。(耕部)
《有瞽》是周颂中的一篇记叙宗庙祭祀仪式上音乐演奏活动的诗篇,在上古音乐史的研究中有参考的价值。
朱熹在《诗集传》中,分析了《有瞽》的诗意结构与用韵情况:
賦也。序以此為始作樂而合乎祖之詩。
(前兩句)總序其事也。
(中六句)以上叶瞽字。
(末五句)以上叶庭字。
按照朱熹的分析,《有瞽》的全篇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为前两句,
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第二段为中六句,
設業設虡,
崇牙樹羽。
應田縣鼓,
鼗磬柷圉。
既備乃奏,
簫管備舉。
第三段为末五句,
喤喤厥聲,
肅雝和鳴,
先祖是聽。
我客戾止,
永觀厥成。
从《有瞽》的诗意解读来看,朱熹的这个段落划分的结论大致能够让人接受。
那么,从韵读的角度看,《有瞽》的押韵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有瞽》在用韵上,主要用的是鱼部和耕部的韵。但是就全篇来看,应该是以耕部为主。
这是一种不够完美的抱韵形式,就是主要的韵部出现在首段和末段,中间各段用的是其他的韵部,不过彼此可以谐韵。
全篇的前两句和末两句,都是用的耕部的韵,这是《有瞽》全篇的主要用韵。
而在中间的诗句里,分别用了鱼部和耕部的韵。
以首段末段的主要用韵来看,中间的诗句谐韵,符合抱韵的形式。
当然,朱熹是按中古诗歌的声韵来看待《有瞽》的押韵,他不清楚“奏”字不是鱼部的韵字,而是侯部的韵字。在上古诗韵中鱼部与侯部是两个韵部的韵字,但是都是阴声韵的韵部,在谐音上有相近之处。
因此我们认为,《有瞽》在用韵的形式上,基本符合准抱韵的形式。就是首段和末段用的是同一韵部的韵(耕部),中间各段诗句所用的韵,包括鱼部和耕部,能够彼此相谐。只是要理解,首段诗句是在第二句起韵,而非第一句起韵。然而,首段诗句所用的韵部耕部,仍然是全篇的主要韵部。
按照我们的分析,《有瞽》全篇的诗句若以声韵划分段落,形式则为:
有瞽有瞽,(鱼部)
在周之庭。(耕部)
設業設虡,(鱼部)
崇牙樹羽。(鱼部)
應田縣鼓,(鱼部)
鼗磬柷圉。(鱼部)
既備乃奏,(侯部)
簫管備舉。(鱼部)
喤喤厥聲,(耕部)
肅雝和鳴,(耕部)
先祖是聽。(耕部)
我客戾止,
永觀厥成。(耕部)
这样,我们的划分段落,就与朱熹对《有瞽》的分析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