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狼跋》的诗意对所写人物究竟是褒是贬

(2020-08-29 17:12:12)
标签:

狼跋

分类: 诗经赏析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
      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在世界文学史上,像中国的《诗经》这样千年流传奉为经典,却又在诗意解读上众说不一看法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是罕见的。
      按说从春秋的年代起,文人学者就开始研究《诗经》,而且后来还极受重视奉为经典,在千载之久的漫长时间里有许多人在苦苦研读,应该有众所公认的解读见解。但是,就算到了今天,依然有一些《诗经》中的诗歌作品到底是何诗意,都是见仁见智并不一致的
      《豳风·狼跋》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经》中的诗歌作品
        对《狼跋》的诗意解读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褒义,认为这首诗歌是肯定和赞美了周朝的大臣在进退两难毁谤不绝的处境中遇乱不惊,照样不顾毁誉全心理政,有着贤者的智慧与风度
     一种观点是贬义,认为这首诗歌是借狼的行走形态的窘迫,讽刺了朝中的贵族高官大腹便便,却没有理政治国之才,只是一群衣饰华丽脑满肠肥的庸才
         一种观点是谑义,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歌是写一个贵族官员的妻子没有恶意地调侃丈夫体态臃肿,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就像狼的进退难行
        在对一些《诗经》的作品解读上颇具慧眼的清代老夫子方玉润,持有这首诗歌的诗意是褒扬朝中臣子的见解。这位老夫子甚至认为,诗里写的这个朝臣,就像三国时期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一般,气度从容,指挥若定
     私意以为,方玉润的观点尽管有些对《狼跋》诗中所写的贵族高官赞美过头,但是肯定了《狼跋》的诗意是对所写人物的褒奖和肯定,应该是较为符合诗意的
     古今的很多解读者,把《狼跋》中的诗句“公孙硕肤”中的“肤”字理解成了“胪”字,就是腹前的肉。“硕肤”,自然就是肥硕的肚腩。也就是说,诗里描写的朝臣贵族大腹便便,走路都像狼的进退两难。再要穿上朝中贵族才能穿的红色的鞋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谓丑态百出。于是,自古至今从来都有解读者,把《狼跋》诗中写的人物认定为体态肥胖挺着大肚子的体态形象
     从来如此,便对吗
       清代编撰的《康熙字典》,在注释“肤”字的词义时,专门引用了《狼跋》中的诗句“公孙硕肤”
         又【博雅】美也。【詩·豳風】公孫碩膚。【傳】膚,美也
        《康熙字典》中引用的古代经籍《博雅》,就是据说为避隋炀帝名字而改了书名的三国时期编纂的训诂经籍《广雅》。《广雅》对“肤”字的解释,就不是仅仅指的皮肤,而且还可以指人的体貌之美。这种对“肤”字的释义,大抵《狼跋》的解读者鲜有注意,但是却可颠覆对诗意的认识。
    《诗经》中的诗句,常以“硕”字形容人的身材高大,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知道“肤”字还能形容人的体态外貌之美,就是鲜有人知的了。
    “硕肤”,在诗里就是描写了人物的身材高大体态优美,完全不是大腹便便的臃肿体态。
     如果这样来解读,那么《狼跋》的诗意就完完全全地不一样了。
     一个身材高大体态威严的贵族高官,穿着只有朝臣的等级才能穿的红色鞋子,这样的形象不是讽刺,而只是带有中性色彩的客观描写。
     那么这个气度不凡的朝臣人品如何呢?
     “德音不瑕。”
    《诗经》的作品中,“德音”一般是指品行声誉。
     “不瑕”,出现在《诗经》诗句末尾的例子,有《大雅·思齐》中的“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在这两句诗句中,“殄”与“瑕”两个字的词义近似,都表示“伤害、损害”的词义。这里的“瑕”字,就不是“过失”的词义。在《思齐》的诗篇中,这两句诗句指的是周文王好善修德,因此外无西戎之患,内无疫病之忧。
     在《尚书·康诰》中有这样的一段:
        王曰:“嗚呼!封,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彜蔽時忱。丕則敏德,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
     这段文字中的“不汝瑕殄”,“瑕”字和“殄”字是并列的近义词。孔安国对此的解释就是“不绝亡汝”。由此可知,“瑕”字在上古时代有多种词义,而非仅仅指的“过失、瑕疵”。
     参照《思齐》的诗句中“不瑕”的词义解读,在《狼跋》的诗句中,“不瑕”也不是指的人物的德音(品行声誉)没有瑕疵,而是指的人物的声誉不因小人的攻讦毁谤而遭到损害。这句诗句肯定了诗中所写朝臣的品行,并不是像有些解读者理解的似乎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
     完整地看待《狼跋》的诗意,应该是比较客观地褒扬了诗中的人物,不仅不是大腹便便丑态百出的形象,而且还是身材高大姿态威严的重臣形象。至于诗中以描写狼的进退两难的行走姿态起兴,是借此表示诗中的人物在朝中遭到小人毁谤,所以为人谨慎,处事不惊,有着贤者的智慧和风度。当然,方玉润将其与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相比,大抵也有褒奖过甚之嫌。
     由《狼跋》一诗,产生了“狼跋”一词。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中写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唐代的李德裕写的《漢昭帝論》中写道“ 成王聞管、蔡流言,觀召公不悅,遂使周公狼跋而東,《鴟鴞》之詩作矣。”
     古代的文人学者,就用“狼跋”一词,形容君主朝臣的处境艰难窘迫。
     古人对《狼跋》诗意的解读,是以褒义为主。
     今人却从《诗经》的作品中读出了黎民对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因此一些解读侧重于民间对贵族的讽刺挖苦。但是,《诗经》毕竟是写于两千多年前的诗篇,究竟写的什么诗意,要根据诗中诗句的文字和语境具体确定,其中也包括参考一些古代学者的阐释与引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