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雄雉》与《燕燕》同样都是《邶风》之中贵族送别的诗篇

(2020-08-15 16:53:57)
标签:

雄雉

分类: 诗经赏析
    《雄雉》与《燕燕》同样都是《邶风》之中贵族送别的诗篇

《雄雉》与《燕燕》同样都是《邶风》之中贵族送别的诗篇

      雄雉於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於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歌。《雄雉》这首诗歌之所以是《诗经》中一首较为有名的作品,是因为有两句诗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被收入了《论语》。众人皆知,古代被奉为“四书五经”的经籍都是非常有名的经典著作,千年之久被历代的读书人反复诵读,乃至成为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死记硬背的必读书籍。而《论语》和《诗经》这两部四书五经中的经典著作,都收入了《雄雉》的诗句。因此,《雄雉》在《诗经》中的作品中,不是寂寂无名的诗歌作品。
     既然如此,那么从古到今的读书人应该对《雄雉》的诗意相当熟悉了吧?其实真的未必!
     现在多数的解读者,没有认真阅读和理解《论语》当中涉及《雄雉》的著名诗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也没有注意到儒家的创始人对此是怎样表示态度的。因而,很多解读者对“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诗句在《雄雉》中的诗意,是有所误解的。
     还有一层关系,就是《雄雉》是《诗经》中《邶风》的一首诗歌,而大多数的解读者却忽略了将《雄雉》与其他《邶风》中有相同相近诗句作品的比较。例如,在《邶风》中还有两篇诗歌,其中有的诗句是与《雄雉》的诗句相当类似的。其中最有可比性的作品,就是被认为是诗歌当中“万古送别之祖”的《燕燕》。
         燕燕於飛,頡之頏之。
     之子於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如果《雄雉》的解读者仔细读读《燕燕》的诗句,与《雄雉》的诗句做出详细的比较分析,那么对《雄雉》的诗意所述,或许就有了新的理解领悟。
     私意以为,《雄雉》与《燕燕》一样,同样也是表述的送别的诗意。只不过,《燕燕》通常的诗意解读被认为是卫国的君主送别出嫁的妹妹,或者如辛稼轩词里写的“看燕燕,送归妾”。而《雄雉》的诗意,则是妻子送别身为官吏忙于公务长途远行的丈夫。
    《雄雉》的前两段诗句,与《燕燕》的前两段诗句具有完全的可比性。
     第一段的诗句,《雄雉》描写了雄雉在空中伸展翅膀从容飞翔的景象,而《燕燕》则描写了燕子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景象。接下来的诗句,描写了诗中送别亲人的人物,因为亲人离别而感受的思念之情和别离之忧。 
     第二段的诗句,让人简直以为是同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这样的诗句的高度相同相似,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雄雉於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雄雉》)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燕燕》)
      读者这里要注意了。
    《燕燕》的诗中所写的前往送行的人物,不论是国君还是庄姜,都是王室贵族的大人物,而不是家里有人被迫服劳役去了远方的穷苦百姓。但是,这两首同为《邶风》中的诗歌,却高度相似地用了诗意相近的诗句。这就提醒读者,不要被众多的《雄雉》的解读者主观臆断其诗意是写丈夫被征劳役离家远行而妻子哭哭咧咧前去送行的看法误导,而应重新审视和确定《雄雉》中写的送别远行丈夫的女子的真实身份。
    《雄雉》的第三段诗句是: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这段诗句用的是上古诗韵之部的韵字,“来”字在这里表示的“返回(家庭)”的意思,读音按照《康熙字典》对“来”字的注释,应当读若离(li)。
        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这位送走了远行的丈夫的女子,望着天上的日月,产生了悠悠的思念远行之人的情思。行人远去,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平安返回,怎不让人挂念万千。
     这位妻子的丈夫是干什么的呢?
     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这些诗句,让人联想起了《殷其雷》中的诗句“振振君子”。私意以为,《殷其雷》的诗意是描写一位官员的妻子送别执行公务的丈夫坐着马车带领车队隆隆离去,直到南山之下。诗中的女子对丈夫无暇回家夫妻团聚既有抱怨,又有理解和期待,因为她认为丈夫是有为官员,公务繁忙也是无奈,所以她目送丈夫的车队离去,直到南山之下响起了车队隆隆驶过的声音,如同雷声绵绵不绝……
     同样,《雄雉》当中所写的送别丈夫的女子,也是官员的妻子。虽然知道丈夫公务在身,山高水长,征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但是她清楚丈夫是“展矣君子”,就是有志有为而又可信的男子汉大丈夫。因此,送别固然让她忧思重重,但她却对丈夫的作为充满了期待。
    《雄雉》的第四段诗句是: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在《雄雉》诗意的解读中,分歧最大的就是这一段的诗句。
     这里我们回到上文提及的儒家经典《论语》当中,著名学者是如何引用和理解《雄雉》的诗句的。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可以看出,儒家著名学者并没有把《雄雉》中的诗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解读为明明是具有“不忮不求”品行的人却遭到了不幸的祸殃。如果赞同这个看法,那么一些解读者对《雄雉》诗意的理解,就有了明显的偏差。
     私意以为,《雄雉》所写的送别丈夫远行的女子,是一个懂得道理的贤明女子。她的丈夫是有作为的官吏,却遭到一些卑鄙小人的攻讦,似乎他的作为是有所贪图的。于是,这位官员的妻子在送走了远行的丈夫后,既挂牵丈夫的征途漫漫,不知何时归来,又对丈夫的品行作为充满信心和期待。于是,她在思念丈夫的情感之外,又加上了对一些小人的不屑和鄙视。
     你们这些小人,哪里知道我丈夫的德行。
     他不嫉恨也不贪图,行事无不会有所成。
     这一段的诗句,用的是上古诗韵阳部的韵字。德行的“行”字,在这里要读hang的读音,与后面的“臧”字谐韵。
     如此一来,我们的解读就与通常认为《雄雉》的诗意是写穷苦平民家庭的丈夫被征去远方服事徭役,妻子哭哭咧咧地去送丈夫上路远行有了很大的不同。诗中的送行女子,是一位有见识懂道理的贤明妻子,坚信自己的丈夫是“不忮不求”的“展矣君子”。她对丈夫的远行充满忧思和挂牵,但是相信丈夫的品行与作为,而对那些攻讦丈夫似有所图的小人,则是充满了鄙视和不屑。从这个角度看,《雄雉》中写的这位妻子,与《殷其雷》中写的送别丈夫的妻子,倒是非常相似的。
     无论人们如何解读《雄雉》的诗意,诗中这位送别丈夫的女子所言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已经成了儒家经典所载的千古名言,从而让这位女子的名气千古流传。能够说出这般哲理深邃的话语的女子,是一位穷苦家庭被征徭役的平民的妻子,这个逻辑有多少人会认可呢?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都明显地低于男性。而在两千年前,一位奇女子居然吟诵出让儒家创始人的师徒都记得的诗句,子路甚至终身诵之,宁不令人为之耳目一新?这样的女子如果是生长在官宦人家的王室贵族的一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嫁给了官吏为妻,从逻辑上说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如果说一个生长在乡间普通农家的农妇,也能慨然说出如此富含哲理的话语,或许就会让人生出不解了。从这个逻辑看,把《雄雉》诗里写的送别丈夫的女子认定为贵族身份的官吏之妻,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我们试想一下,自从《诗经》的作品问世以来,两千年中有多少生长在普通农村家庭的女性,能够认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中的“忮”字,能够理解这句在今天让文人学者都觉得难以精准阐释的诗句?而把语境拉回到诗里,即便是很多认定这位《雄雉》中送夫远行的女子为服事徭役的征夫之妻的解读者,也不能否认这些带有深厚哲理的话语,是这位送走丈夫的女子说出来的。
     这不就是一个诗意解读的明显矛盾吗?
     又要把这位女子说成是农家妇女,又难以否认这位被认定为农家妇女的女子的确说出了这么富含哲理的话语。难道这是孔夫子的女儿,提前几百年嫁给了一位还要去服徭役的农民了吗?
    《雄雉》是一首在文字上相当文雅优美,而且罕有哲理的诗歌。把这样的诗歌理解成了徭役对平民百姓家庭夫妻分离的摧残,进而大谈对贵族统治者征役劳民的愤怒和斥责,就有牛头不对马嘴之嫌。
     而若根据诗中诗句的语境,尽量符合原意地理解诗中所写的人物身份,由此理解诗句的确切意思,才是客观可行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