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曰鸡鸣》是《诗经》中的一首形式比较独特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全部诗句,都是用夫妻之间的对话写成的,于是又被称为“对话体”的诗歌。但是,这首诗歌从古至今在解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女曰鸡鸣》在解读中,有两个疑点需要解释清楚。
一、如果认为这首诗歌是夫妻之间的对话,那么丈夫与妻子各自说了哪些话语。
二、诗中表达情意的杂佩,究竟是丈夫送给妻子,还是妻子送给丈夫。
如果不能解释清楚这两个疑点,那么这首文字不多却存在较大解读疑难的诗歌,就无法精准地符合原意地加以释读。
先来看看《女曰鸡鸣》的原文: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翺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再来看看古今学者对《女曰鸡鸣》诗意与诗中对话由谁所说的一些解读:
宋代王质《诗总闻》:“大率此诗妇人为主辞,故‘子兴视夜’以下皆妇人之词。|”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言女曰鸡鸣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则不止于鸡鸣矣。妇人又语其夫曰:若是则子可以起而视夜之如何,意者明星已出烂然,则当翱翔而往,弋取凫雁而归矣。其相与警戒之言如此,则不当于宴昵之私,可知矣!”“射者,男子之事;而中馈,妇人之职。故妇谓其夫:既得凫雁以归,则我当为子和其滋味之所宜,以之饮酒相乐期于偕老,而琴瑟之在御者,亦莫不安静而和好。其和乐而不淫,可见矣。”“妇又语其夫曰:我苟知子之所致而来及所亲爱者,则当解此杂佩以送遗报答之。盖不惟治其门内之职,又欲其君子亲贤友善结其欢心,而无所爱于服饰之玩也。”
明末清初张尔歧《蒿庵闲话》:“此(指'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二句)诗人凝想点缀之词,若作女子口中语,觉少味,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只是夫妇帏房之诗,然而见此士、女之贤矣。”“(一章)古未以地支纪时,故曰'鸡鸣',曰'昧旦',曰'明星有烂',皆指时言也。小星不见为卯,诗不言小星不见而言'明星有烂',妙笔。'女曰鸡鸣',蚤矣。'士曰昧旦',则稍迟矣。女于是促之以兴而视夜,则又迟矣。此贤妇也。'将翱将翔',指凫、雁言。凫、雁宿沙际芦苇中,亦将起而翱翔,是可以弋之之时矣。此诗人闲笔涉趣也。”“(二章)'加','笾豆有加'之加,指熟荐凫、雁也,故根'弋'字来。'宜',宜于食也;既食而饮酒,故根'宜'字来。既饮酒而琴瑟间作,乃见其莫不静好矣。”“(三章)见不止于闺房之雍和巳也,其好贤用以遗赠之具,妇亦有以成之如此。”
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认为“‘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
今天对《女曰鸡鸣》的诗意做出解读,当然要在历代古今学者对这首诗歌解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前人合理的解读结论。但是,今天的解读者也要有独立的判断和质疑,不因前代和当代的著名学者对此诗作有过定论,就不敢越雷池于一步,亦步亦趋地跟在前人后头,信守千年以来的解读结论。为此,必须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诗歌的原作,并且敢于否定前人做出的不符诗歌原意的臆断与推论。
按照宋代王质所解读的结论,这首诗里的男子只说了“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一句话,其他所有的诗句都是女子说的话。于是,顺理成章地就应当把第三段的诗句,理解为妻子要把杂佩送给的丈夫表达夫妻之间的爱意。
按照宋代朱熹的解读,丈夫也是在诗中仅仅说了两个字“昧旦”,其他的诗句都是妻子说的话。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朱熹认为“子兴视夜明星有烂”的诗句不是丈夫对妻子说的,而是妻子对丈夫说的。在第三段里,朱熹则是认为,是妻子把杂佩送给了丈夫。
清代的姚际恒同样也是认为“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两句诗,是妻子对丈夫说的话语,这一点姚际恒是与朱熹看法相同的。
张尔歧则是把诗里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两句诗句,说成是诗的作者在诗中的叙述旁白。他认为上古的女子一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否则解读就“少味”了。
另外,朱熹和姚际恒对《女曰鸡鸣》当中的诗句“弋言加之与子宜之”与“宜言饮酒”,也做出了自己的推断。例如,姚际恒把“加”字理解为“笾豆有加”的“加”,就是古代的一种盛放食品的食器。而朱熹和姚际恒都把“宜”字理解为和其滋味的适宜与宜于进食的词义。
这些古代学者对《女曰鸡鸣》的解读,私意以为有些是不妥的。
此外,我们对钱先生认为的“‘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的说法,也持保留的态度。
私意以为,《女曰鸡鸣》通篇都是夫妻之间的对话,没有诗人的旁白或者感叹,因此可以称为“对话体”的诗歌。这是诗歌的写作形式上的一个创举,用诗中人物的对话构成了全诗的内容,文字简捷,却极生动,叙情写景,历历在目。
而且,对《女曰鸡鸣》全篇的诗句结构,私意以为作者是采用了完全对仗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里所说的对仗手法,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诗歌段落内的诗句对仗。
(女)女曰雞鳴。
(男)士曰昧旦。
(女)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男)將翺將翔,弋鳧與雁。
《女曰鸡鸣》第一段的诗句,私意以为是用了工整的段落内的对仗笔法,写了夫妻之间的对话。
妻子:女曰鸡鸣(鸡都叫了)。
丈夫:士曰昧旦(天还没亮)。
妻子: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请君起来看看,启明星的星光已经灿烂)。
丈夫:将翱将翔,弋凫与雁(那我就动身打猎,看看能否射到野鸭和大雁)。
这里我们同意朱熹和姚际恒的看法,就是“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两句诗,是妻子对丈夫说的话。
再看下面一句,则是丈夫回应妻子所说的话:“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这样来解读第一段的诗句,就是对原作文字形式的对仗关系的肯定和认可。
“女曰鸡鸣”,是妻子说的话。与之对仗的,是“士曰昧旦”,这是丈夫说的话。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是妻子说的话,接着上句的夫妻对话,告诉丈夫天色已经将曙。
而与之对仗的,则是丈夫的回答“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表达了丈夫的态度,就要起身去野外打猎。
这样的解读,明显与一些名家对此诗的解读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女曰鸡鸣》第一段的诗句完全都是对仗的句子,不能随便割裂了这种对仗句的逻辑与对话前后承接的语境关系。
第二、诗歌段落之间的诗句对仗。
私意以为,《女曰鸡鸣》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诗句,是作者刻意使用的段落诗句对仗的创作手法。
第二段的诗句,完全是女子对男子说的话语。
而第三段的诗句,则完全是男子对女子说的话语。
如此一来,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诗句,就构成了完美的段落诗句的对仗关系。
按此解读,第二段的诗句就全都是妻子对丈夫所说的话,没有所谓诗人的感叹旁白。
在《女曰鸡鸣》第一段的末尾,丈夫说要动身去野外打猎,看看能否射到野鸭大雁。承接第一段末尾这个句子的语境,第二段是妻子的回应话语: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
君若射中带回猎物,我必为君精心烹制。
与君一道吃饭饮酒,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夫妻恩爱,琴瑟和谐。岁月静好,幸福美满。
这一段里的“加”字,应是“施加”的词义,就是主语弋(射)的谓语,表示射击野鸭大雁的动作及其结果。如果“加”字表示的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笾豆有加”的加,那么从逻辑关系上看就有些不够恰当。因为后面的一句才写到了烹制猎物,而前面一句已经将烹制完毕的猎物放到食器当中了,显然不合逻辑。
而这一段里的“宜”字,不是表达的“适宜”的词义,而是做为动词,表示的是食物的烹制。
“加”字和“宜”字,都是上古诗韵歌部韵部的韵字,韵母大抵为e。按照上古的语音,这两个字是谐韵的。
第三段的诗句为: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与第二段全是妻子对丈夫说的话相对仗,第三段则全部都是丈夫对妻子说的话。
也就是说,诗里写的赠送杂佩,是丈夫对妻子表示的爱意,而不是妻子解下身上的杂佩送给出门打猎的丈夫。
“来”字,在这里应该是通“徕”或者“勑”字的词义的,就是“慰勉、抚慰”的词义。
“问”字,则是“赠送”的词义。《康熙字典》中问字的注解文字,就引用了《女曰鸡鸣》的诗句“杂佩以问之”,表示“古谓遗曰问”。而这里的“遗”,表示的就是赠送。
从《女曰鸡鸣》的全诗看,诗句形式的对仗非常严谨。
第一段里夫妻双方各自说的话,在字数上完全相等。
第二段是妻子说的话,第三段则是丈夫说的话,两段诗句也是构成了对仗的关系。
对《女曰鸡鸣》的夫妻身份,历代的解读者看法不一。当代的一些解读者,倾向于把诗中的士看作猎户。对此,私意以为难以苟同。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的诗中所写的赠佩,是丈夫解下自己佩戴的玉佩送给妻子,那么这位深深爱着自己妻子的丈夫,不像是一般的猎户。
上古时代大抵就有男子佩玉的习俗,所谓君子如玉。当时的时代里对玉器的喜爱和赞美,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但是,是不是一般的男子都会佩戴着玉佩呢?这是值得考虑的。如果无衣无褐的穷苦农夫也佩戴着玉佩去田地野外劳作,显然与《诗经》作品所描述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有所不符。
据此,我们推论《女曰鸡鸣》写的士不是一般的猎户,而是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的子弟。至于清早就出门打猎,射下野鸭大雁一类的禽鸟,未必是穷苦猎户的谋生行为,也不排除是富家子弟的消遣行为。
看看这位妻子的行为,不必像《诗经》中的多篇诗歌写的普通家庭劳动妇女出门采摘植物作为充饥的食物,而是在家里烹制丈夫带回来的猎物,然后夫妻两人吃肉喝酒,还有琴瑟在室。如此静好的岁月,岂是普通农家“贫贱夫妻百事哀”所能有的。
《女曰鸡鸣》写了夫妻和美的家庭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即便诗里的夫妻的身份不是普通猎户家庭的夫妻,也无碍这首诗歌意境的美好,仍是千载传诵的诗歌名篇。
如何解读《女曰鸡鸣》诗中究竟是谁说了哪些话语,杂佩又是谁送给了谁,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及复原诗的原意,都是有意义的。对这首诗的解读疑点,应当不局限于一些古今名家发表的观点,而是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存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