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是《诗经》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其中的一些诗句已是人们熟知的名句,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对《采薇》诗意的解读,分歧并不很大。但是,一般的读者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为了抗御外敌来犯被征从军离家远行的士卒身上,对他离家出征经历战事而又生活疾苦的遭遇寄予同情,对他能够在激战的战场上幸运生还并且得以返回自己的家乡感到慰藉。而境界高远的诗人,则从《采薇》描写古代征战场景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将军百战身先死的壮怀激烈,奋笔写下了“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的著名诗句。
《采薇》的诗句大多并不难以理解,但是有两句诗句却在释读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在这两句诗句中,“忧心孔疚”还是不难理解的。“孔”表示的是“甚、很”的意思。“疚”表示的是“苦闷、烦恼”的意思。而“我行不来”这一句,“行”与“来”字当作何解,却是出现了较大的争议。
包括一些语文课的教案在内,把“我行不来”这一句诗句解读为:我被征远行而不能归来。就是说,《采薇》所写的离家出征的士卒,诵咏着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与战事紧急不能回到家乡的无比烦闷。如此来解,“行”是被征远行的意思,“来”则是“战罢归来”的意思。
还有一种解释,“我行不来”中的“来”字,实际上是“勑”或者“赉”字的通假字。“勑”表示的是“慰勉”的意思。“赉”表示的也是“抚慰”的意思。
私意以为,后一种解读是符合《采薇》的原意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与另一首在诗句用字上与《采薇》有些相同的《大东》做一个比较。
《大东》当中有这样的诗句: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把这两句《大东》的诗句与《采薇》的诗句比较,同样都是《诗经》小雅中的诗作,诗歌创作的年代与诗歌的编撰整理者是相同的,因而在诗句的用韵与词义的释读方面是可以有比照参考价值的。
忧心孔疚(《采薇》)——使我心疚
(《大东》)
在这两首诗中,都用了“疚”字。
而且,这两个“疚”字都表示了“痛苦、烦闷、激愤”的词义。
《采薇》所写的远行士卒是被迫从军出征的,他被征召当兵打仗离开了家乡,而在遥远的前方时时思念着故乡与家人,心中的烦闷痛苦积郁甚深,每想起来辄是心忧不止。《大东》所写的东方小国被侮辱与被欺凌的黎民百姓,目睹来自西方国家以征服者自居的公子哥儿锦衣豪车在道路上洋洋得意地来来往往,无法不使自己的心中有着痛苦与激愤的感受。这两个“疚”字,用得同样贴切传神。
我行不来(《采薇》)-- 职劳不来
(《大东》)
《大东》里的“职劳不来”,说的是东方被征服国家的黎民百姓受苦受累却得不到任何的安抚慰勉,“来”字与“来往”或者“归来”的词义全无瓜葛。
如果这样理解《大东》当中“职劳不来”的“来”字的词义,自然也能举一反三,理解《采薇》当中“我行不来”中的“来”字当作何解了。
因为外敌袭扰进犯,王室征用大批士卒出征。黎民百姓家的农夫不得不远离亲人家乡,到遥远的战场出生入死。而他们的家人缺少了主要的劳力,还得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却没有王家贵族对此表示抚慰体恤。贫苦百姓家的痛苦,只有自己无奈地承受,想起来能不让人“忧心孔疚”吗?
《诗经》的用韵,与中古时代及现代韵文的用韵有着很大的不同。“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这里用的两个韵字“疚”与“来”,在上古诗韵的韵部里归属之部。如果用中古或者近代的音韵去读,完全不押韵,而在《诗经》创作的上古年代,却是押韵的。
我们看《大东》诗句的押韵: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来”与“疚”,都是之部的韵字。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子”与“来”,同样都是之部的韵字。
《大东》中还有“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的诗句。“子”是上古诗韵中之部的韵字,而“服”字则是职部的韵字。这两个分属于上古诗韵之部与职部的韵字,按照之职通韵的谐韵关系,也是能够押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