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旧韵格律诗词中汉字的读音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态度
(2019-02-20 06:27:26)
自古至今,使用旧韵写成的格律诗词为数众多。其中,使用平水韵写的律诗和使用词林正韵填的词数量巨大,人们一般接触和熟悉的旧韵诗词作品多是如此。
我们的先人对汉语言的音律美研究很早,从《诗经》开始,古代的诗歌就是大多押韵的,而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韵律。到了后来,诗歌的韵律规则不断修改完善,陆续产生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此后的上千年里这些诗词韵律一直沿用下来,直到当代也还有诗人是用这些旧韵写诗填词的,其中包括当代的人们最为熟悉的开国元勋的一些诗词作品。
由于一些汉字的读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些旧韵诗词韵律中的汉字读音与今天的普通话的读音有所不同,于是就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困惑。究竟这些用旧韵写的诗词(不限于古代也包括当代使用旧韵写的诗词)中的汉字,是按照旧韵的音韵规则来读,还是按照当代普通话的读音来读。这个问题不解决,使用旧韵的诗词在语文教学和诗词诵读当中就会产生疑惑和困难。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的“看”字,这些字如果按照普通话的惯用读音来读,原来的诗词有的就不押韵,有的连平仄也不符格律。
其实,如何来读这些用旧韵写的诗词,说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态度的问题。
我们的先人创造的诗词格律规则,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最为严谨与复杂的诗歌创作规则,显示出古人高度的聪明智慧,实在是我们后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对这些上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视而不见不加研究,甚至不负责任地中断了传承,那么我们就会在中华文化史的传承发展上犯下绝大的错误。
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到这么高的高度,不是让今天的人们一定要学古代的诗词格律,都必须用旧韵创作格律诗词,而是强调为了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千万不要干自以为是的蠢事,例如强行规定旧韵诗词作品中的汉字都必须用当代的语音来诵读。
看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从全国各行各业选拔出来的能背诵成千上万首诗词的选手当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诗词的格律?因此,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不免读错了旧韵作品中的汉字的读音。对此当然不必苛求,因为他们只是来背记诗词的,而对诗词格律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偶尔有读对了读音的,例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忘”字不读去声而读阳平,就得到了点评嘉宾的赞许,其实这本来是学习诗词的人应该知道的知识。
记得几十年前的一年元旦,媒体大力宣传了词两首。但是,这些用旧韵填出的词,到了播音员的口中,全是用普通话来读的。例如,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用的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的格式,因此“看”字要读为平声,才能与山、颜、端押韵,如果读成去声,就违背词律了。这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的“看”字要读成平声,是同样的韵律规则。而这两首在当年经常播送的诗词名篇,“看”字却全都被读成了去声。
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学习和诵读诗词,其中最为广泛的是诵读古今诗词的名篇,而这些诗词名篇却大多是用旧韵写成的。如果对旧韵毫无知识,信口就把诗词中的汉字全都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读,本身就是缺乏文化知识的表现。而如果借口汉字读音随着时代变迁有变化,不必按照古代读音来读,就全都按照当代读音来读的话,那么古人创造的诗词格律的音韵美都被蔑视和湮灭了,而且只能加重人们对古代诗词格律的陌生与淡漠,对传承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住传统文化的遗产,为了流传千年的诗词格律能够薪火相传,我们不得不恳求制定旧韵诗词中的汉字读音规则的专家们三思而行,千万不要干违背历史与文化发展规律的蠢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