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借硯村廬
借硯村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57
  • 关注人气: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

(2017-12-18 21:27:37)
分类: 往事与回忆


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
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
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
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
       四十年前的冬天,数百万的考生在寒冷的冬天走进考场,参加已经停止了十年以上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
    四十年后的今天,看到网上搜寻到的当年的高考试题,感触万千。
    无论今天的人们把四十年前的高考试题看得多么简单,似乎没有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知识的程度,但是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青年一代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来看这些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试题,就知道在当时的年代里,这些试题对考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通过考试,也只有5%左右的考生被高等学校录取。
    如果说实在话,我们这些1966年小学毕业的所谓高中毕业生,就是连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也很难做得出来。因为我们小学毕业那一年,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了,所有的文化课都停止了。直到1969年的夏秋季节,才部分恢复了文化课的教学,于是连初一的数理化知识都没有学完,我们就以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走入了社会。
     1977年的10月,是让许许多多青年人情绪激昂的月份,因为当月公布了当年要恢复高考,而且不到两个月就要开考。于是,凡是心底还藏着上大学梦想的青年,都把恢复高考作为人生的大事,开始报名和想方设法找到复习教材,突击复习文化知识,准备参加高考。
     记得当时到工厂的负责登记参加高考的部门去领取高考考生登记表的时候,拿不出高中毕业的文凭,例如毕业证书之类的。当时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中学已经不发毕业证了。但是,当时规定只要自愿参加高考,相当于中学文化知识也可以。而且,从部队退役的士兵也符合参加高考的条件。那个时候参加高考是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单位不能对申请参加高考的考生随意设置障碍,一般只要本人申请参加高考,都能领到考生登记表。至于能不能考上,那就看各人的能力了。
    走进考场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希望和期待,也有忐忑和担心,不知道试题是什么样的。领到卷子以后,所有的悬念都没有了,能不能做得出来,已经一清二楚。
    记得当时是先考的语文,后考的数学。而这两门考试的考题难易程度,对我们来说有天地之差。就算是今天,数学卷子上的那些试题还是做不出来,因为我们在学校从未学过这些数学知识。而语文题却觉得意外的简单,没有任何的疑难。于是,连草稿都不必打,就直接在语文试卷上答题和写出作文,让监考的老师都觉得惊讶,发的草稿纸上没有写一个字,就连同试卷一同交卷了。而面对数学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拿一分算一分。即便采取了这样的应试技巧,依然没能做出所有的数学试题,已经做出来的,答错的也占了多数。
     等到第二年进入高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党委书记告知了参加高考的分数。语文是90分以上,作文不能满分。数学的分数极低,没有达到及格线,从而拉低了整个分数段。因此,因为分数偏科,虽然达到了一些学校的录取线,但是没有进入前列。最后省招办特殊打了招呼,希望不要让分数偏科的考生落榜,才被一所学校录取。
     对我们来说,高考必然是竭尽全力的,因为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能进入高校学习,就会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如果说有委屈的心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毫无意义的。你跟谁说不是因为个人的因素,没能接受系统正规的中学教育。在偌大国家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多少同龄人都是以中学毕业生的身份成为知识青年走上社会,而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绝对没有中学毕业生的文化知识。这是社会的原因,是国家的悲剧,只不过让我们这些人赶上了,所以不懂中学的数理化知识对当时的许多所谓中学毕业生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愚笨得朽木难雕。
     但是,数理化知识没有学校的教学不能学会,语文知识却是可以自学的。也正是由于有今天习惯说的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敢走进高考的考场,与数百万考生一道比试高低。也仅仅是凭着这么一次并不复杂的语文考试,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重新坐在教室里,鲁郭茅巴老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再次学习较为专业的语文知识。
     等到高考发出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厂里把大红喜报贴到了墙上,那一年考生的成绩就是单位的荣誉。可惜当时被录取的,只有一个退役的士兵,于是看了喜报上的名字,都觉得无言面对同样下了考场的工友。    
    当年有一个规定,对我们十分有利。就是具有五年以上工龄的企事业单位的考生,可以带着原来的工资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时候,不但不用缴学费,还在原来的工厂领着工资。记得在班上,我们这些没成家的带着三十多元工资上大学的学生,已经让来自农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只有十几元的助学金,而有的已经年近而立,有了家庭和孩子,上学的时候真的吃得很省花钱很少,连一些普通的教学参考书都买不起。跟他们相比,我们这些带着工资上大学的学生都算是幸福的了。
    四十年的光阴转瞬而过,回想当年,依然心情澎湃。时代的不幸与幸运,我们算是都赶上了。
    1977年的冬天,可以说是永生难忘。伟人高瞻远瞩的果断决策,从此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也为一年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蓄积了大量的人才。那个在难忘的冬天中举行的高考,已经在中国的当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成为一个重大的事件。而经历过那个冬天的高考的人,也会刻骨铭心地记住那个难忘的冬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