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在大嶝岛军营看电影与打扑克

(2016-07-30 11:29:37)
分类: 往事与回忆
        四十几年前在大嶝岛的军营里,士兵们都盼望着晚上能放电影。
    那个年代的电影,除了几个姓社的国家的一些译制片外,基本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大嶝岛的放电影与大陆部队的放电影有所不同,就是一部影片一般要放两遍。因为大嶝岛的守备连队大多在海边前哨,要有人执勤站岗,不能全连都去团部放映场看电影,所以就要轮着去看电影,第一拨看完后,第二拨再去看同样的一部电影。而且,大嶝岛的放电影还要计算单双号,因为对面金门岛是要在单号对大嶝岛实施炮击的。所以,一部影片在大嶝岛放映,要分两个晚上,而且还都是双号的晚上。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一般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是也有例外,如某年不知是何原因,让文革中的部队官兵观看外国拍摄的火山爆发的纪录片,而且放映时间还较长,画面也很鲜艳生动。这部影片属于内部片,不能在操场上公开放映,于是就把官兵召集到团部大礼堂里,白天拉下窗帘放电影。那年那月看这样的电影,至今也让我们莫名其妙,这与文革中的部队有什么关系呢?既不是军事教育参考片,也不是防止地震泥石流的灾难教育片,还真没有听说大陆哪儿有火山爆发。那个年代让官兵看这样的影片,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吗?可是大嶝岛的老百姓可不干了,他们听说部队关起门在礼堂放核试验的最新纪录影片,闻讯而来的群众都想进入礼堂看电影,门口执勤的军人却不让进,个别地方青年气愤至极,居然用石块砸了部队礼堂的窗户玻璃。
    既然看电影要分两拨,那么不去看电影的官兵在营房里干什么呢?这才是士兵们盼望放电影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去看电影的官兵,可以在营房里自由活动,不必集合开会或者个人自学了。于是,在守备团卫生队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团部放电影没去看的留下人员,可以在营房里打扑克。
    我们当新兵的第一年,是1971年。那一年没有人打扑克,晚上都是规规矩矩地在营房里学习,无论是读报纸还是看业务书籍。到了九·一三事件次年的1972年,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恢复了,部队也可以在休息时间打扑克了。于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士兵在休息时间里,也能凑在一起打扑克。
    当时部队的打扑克,多是玩较老玩法的“升级”,即四个人分为两人一帮的升级。当然,也有随便玩的“争上游”,输者要进贡的。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种玩法叫五十K,即把5、10和K当做重要的牌的一种玩法,类似升级而又有所不同。
    以前玩扑克,输了要钻桌子或者脸上贴纸条,后来觉得太苛刻,官兵就改为输了要在脖子上挂上部队发的腰带。有时外人走进屋内,看到牌桌前对面坐着的有两个人脖子上挂了几条腰带,就知道这一帮打扑克输得很惨了。
    我们在东北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文革,学校不教文化课,学生也是上学爱去不去,于是经常几个中学生凑到一起打扑克。我们玩的一种牌法,东北话叫“天王五”。就是把5这个数字的牌当成重要的牌,其次是3和2,当时东北话把这种扑克玩法里的5、3和2称为hui(儿)。不同花色的同等数字的牌,还要分出主次大小。好像是按照底牌里数字最大的牌的花色决定主牌的花色,这一花色的牌为主即为主牌,其余花色的牌为次则为副牌,在各家出牌数字相等的情况下,主牌花色的牌要大于或者压倒其他副牌花色的牌。区分牌的大小的顺序,是主牌5、大王、小王、副牌5、主牌3、副牌3、主牌2、副牌2,然后是通常的AKQJ和10、9、8、7……等等,还有抠底加减分的相应规则。这种牌戏有些类似后来网上的“拖拉机”牌戏,当时玩者众多。而在闽南部队当兵的时候,这种扑克玩法没见到有人玩。至于像当时山东青岛发明不久并很快流行山东地区的扑克“够级”玩法,似乎南方地区也还没有人玩。现在看当时军营中的扑克玩法,相对都是比较简单的老式玩法。
    文革年代文化生活较为贫乏,能在紧张劳累的训练劳动和单调乏味的政治学习之外打打扑克,的确是调节的一种有效方式。于是,晚上不去看电影的时候摆上牌桌,几个人打打扑克,就成为一个合适的休闲活动。所以,年轻好动觉得寂寞的士兵们真的盼望着经常放电影,那样就算不去看电影,至少还能在晚上自由活动时间打打扑克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