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街的时候,时而也去卖手表的商店看一下手表的价格,尤其是梅花表的价格。
周末去梅花表专卖店,看到一般的款式都在万元上下。看过眼的款式,大概总在这个价格左右,而高档的数万元一块的款式,显然不是工薪层所关注的了。
与卖手表的店员攀谈,得知来看梅花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大概也都是因为过去喜欢或者戴过梅花表的缘故,因而有了梅花表的情结。
一块手表的价格上万元,让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值,甚至这个价格有些离谱,不就是看看时间吗,新款的128G苹果6
plus的价格也不到9000元呢。但是,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与过去购买梅花表时的价格与收入相比,梅花表现在的这个价格就并不显得过高的。
从五十年代起,手表就成了家庭的重要财产,也被称为“大件”,与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并列的。而瑞士表的声誉,一直都是很高的,当时戴块瑞士产的名表,比现在拿着最高档的手机还要神气。
到了七十年代初我们当兵的时候,可能会让许多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戴梅花表居然是部队军官的一种时尚。
1970年末我们入伍来到福建大嶝岛的时候,有些惊讶地发现,一些连排级的基层军官都赫然戴着梅花表。这对我们来说有些不解,因为我们这些来自军队高干家庭的士兵,从小见惯了校级军官的消费,知道收入相对较高的校级军官也不是都舍得花大价钱买块梅花表戴戴的,而这些年轻的连排级军官怎么就这么有钱呢?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戴梅花表的军官是利用了侨区的独特优势,以大大低于国营商店售价购买的梅花表。
大嶝岛虽然处于前线,经常遭受对面金门岛的炮击,但是大嶝岛的居民很多都有海外关系,因此老百姓手里的时髦货要比内地的居民多了许多。
大嶝岛的不少居民,都有亲戚在南洋,而这些南洋华侨亲戚回国探亲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海关规定,一次可以携带一块手表和一台录音机享受免税优惠。这些免税的手表和录音机被允许带给国内的亲戚,原则上是不允许私自出售的。但是在文革的贫穷年代里,国内的老百姓收入很低,于是就有不少人把国外华侨亲戚带回来的洋货私下转让。当然这些私下交易是不宜公开的,价格也肯定会低于国营商店同样货品的价格,况且当时国内很多城市买进口表有钱还得凭专门发的票证,而录音机则是商店里根本就见不到的。
当时,我们知道老百姓到军营来兜售的洋货价格是,录音机大致在500元左右,而梅花表的价格一般款式的180元左右,日历表要在200元以上。
当时,部队的基层干部大多是行政22级和23级。23级军官的月薪是54.50元。大嶝岛属于海岛,部队官兵津贴另外增加海岛补贴,其中23级军官每月增加6元海岛补贴,月薪合起来就是60.50元。因此,一些士兵提干了,就能发下当时让很多人羡慕的月薪六十元了。
那个年代的军官身穿四个兜的军官服装,但是一般与士兵吃一样的伙食,只不过按照规定要缴纳伙食费。军官也可以穿的确良的衬衣和尼龙袜子,这都是士兵所不允许穿的。而对年轻的军官来说,有了比一般工人高的收入,要谈恋爱成家,总要有所表现,于是选择戴名表就成了一种时尚。一个排级军官只须攒上半年,大致就能攒出一块手表的钱了,相比较当时大部分工人的月薪是三四十元,买一块120元的上海牌全钢手表都要攒半年以上。于是,一些年轻的军官就通过驻地老百姓的关系,购买了从南洋带回国的免税梅花表,其中带有日历的新颖款式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自己戴的是一块上海牌手表。按照当时的规定士兵不许戴表,但是卫生队的卫生员晚上要给病人测脉搏,戴着手表测脉搏就很方便,于是也就默许了卫生员可以戴手表。家里有一块摩凡陀手表,父亲要换过来佩戴的手表,但是那个时候士兵岂敢戴进口表呢,于是也就一直没有换。后来,家里托人到厦门海关,购买了一块南洋带回来的梅花日历表,比商店里的同款手表便宜了几十元。
从部队回到地方之后,戴过摩凡陀手表,也戴过梅花手表,感觉一直挺好的。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似乎就不怎么戴手表了,因为手机上有时间显示,而且很准确的。
如果单纯为了看时间,好像没有戴手表的必要了。现在的低头族多得数不胜数,手机已经成了男女老少人人必配的通信工具,随便什么时间看看手机显示,就知道几点几分了。
但是,过去几十年的往事经常萦绕在心,戴梅花表也成了心里的一种情结。
从经济条件看,现在买一块梅花表只要不到两个月的工薪,比低收入的文革年代要更买得起的。
既然在那个以往的贫穷年代里都有人戴梅花表,如今买块梅花表,大抵不能再算是奢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