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民間語言裏,癩蛤蟆是醜陋的象征,罵人都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癡心妄想,癩蛤蟆爬到腳背上——惡心人。但是,在古代的詩詞裏,蟾蜍可是與高雅聯系到一起的。在古人寫的美好神話中,嫦娥奔月不是孤獨飛向寂寞的月宮的,還有動物伴侶玉兔和蟾蜍相隨身前身後。而且,古人把蟾蜍和月亮也聯系到了一起,認為月亮也可用玉蟾蜍來代表。這讓今天的人們有些不解,美好的明月怎麽和醜陋的癩蛤蟆聯系到一塊兒了呢?美麗的嫦娥幹嘛要帶著醜陋的癩蛤蟆上月亮呢?但是,蟾蜍在古人眼裏可並不是醜陋的意象,而是跟玉兔壹道,組成了嫦娥與月宮的美好意象。
在李白杜甫寫的詠月詩篇中,都寫到了蟾蜍。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
雨後望月
李白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裏舒霜合,壹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後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月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幹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
讀讀這麽美好的詩篇,誰會對月中的蟾蜍有惡感呢?
《後漢書·天文志》劉昭註引張衡《靈憲渾儀》中寫道:“(後)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是為蟾蜍。”可以看出,古代是以蟾蜍為月亮的代稱的,例如李白寫的“開戶半蟾生”,不是看到半只癩蛤蟆,而是看到半圓的天上月亮。杜甫寫的“入河蟾不沒”也不是說的癩蛤蟆跳到河裏,而是形容月亮在銀河出沒。從這些詞句中,我們能覺出古人對用蟾蜍形容或者代指月亮並無貶義,因此詩詞裏的“玉蟾”一類的詞語都是贊美月亮的。
有兩位宋代的詞家,也在自己的詞作裏寫到了月亮中的蟾蜍。
一、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讀了這首辛棄疾的詞作,讓後人驚異不已。
中秋之夜,詞人與客人月下歡宴。席間客人說,古代的詩人寫迎候月亮升起的詩詞很多,怎麽就沒人寫月亮落下後的情景的詩詞呢?酒酣人豪的辛棄疾聞言大喜,說那就用仿照屈原《天問》的語體寫壹首唄。於是,就填了這麽一首想象豐富的詞,而其中對月亮運行的猜測和描寫,讓後人讀了大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道,“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詞作一開頭就問,月亮將向何處去悠悠?是不是還有一個另外的人間世界,這邊的月亮才向西方落下,而那邊的月亮則剛剛從東方升起?這就用詞句表達了月亮是應該圍繞著地球運轉的猜測,所以地球上有不同的人間世界,見到月亮的時間是同時的,而月亮的升起和落下則是正好相反的。這等於婉轉地猜測地球是圓形的,月亮在圍繞著地球運轉。盡管詞人當時限於對自然科學的認識能力,不會具有如此明晰的科學概念,但是他的大膽假設,已經足以讓後代的科學家贊嘆不已。
隨後,詞人在下片裏繼續著大膽的假設和推測。
以前都傳說月亮的運行要經由大海的海底,那麽這個傳說卻讓人不解和憂愁。如果月亮的運行要經由海底,那麽海底的萬裏長鯨會不會觸破月亮上的玉殿瓊樓呢?而且,就算月亮上的蟾蜍本來就是生活在水中的,遇到海水應該沒有事的,但是不諳水性的玉兔在海水中又會怎麽樣呢?再說啦,就算月亮的瓊樓玉殿和玉兔蟾蜍經過海底的運行都是平安無恙的,那為啥圓圓的月亮又漸漸變成了鉤狀的呢?
讀了這些詞句,讓人從心裏佩服古代詞人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一般人看著月圓月缺,多是悲喜交集感觸萬端,卻極少有人會從心底有了疑問,月亮究竟是如何運行的,每天從哪裏升起,又落到了哪裏?月亮的形狀,為什麽會有不同的變化?而不是天文學家的大詞人,卻偏偏想到了這些,並且用詞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推測和想象。從辛棄疾寫這首詞到現在,接近上千年了,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還是渾然不知日月星辰運行的奧秘,而且根本沒有想到月亮中的蛤蟆到了月亮經過海底的時候會不會被水淹著,更不用說能夠用如此豪放的詞句,寫出這麽優美的詞作了。但是,古代的詞人就是這樣的才情,中秋飲酒都能想著這樣的天文地理的事,而後來還有人附會說,這首詞的結句暗示著當時朝廷中主戰派的失勢,那恐怕就是聯想力過於豐富了吧。其實,這就是飲酒填詞,只不過詞人模仿屈原《天問》的語體,問了一下老天。但是,詞人關心月亮中的蟾蜍玉兔經由海底應該無恙,卻使詞篇顯示了獨特的意韻。
在這首詞裏,詞人用了幾個領格字。其中有一句應該引起填詞者的註意,就是“是天外空汗漫”。一般的六字句,或者是四二句式,或者是二四句式。而這句是承接前面的“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繼續發出的六字句的問句。這裏用了“是”做領格字,領出一個五字句“天外空汗漫”。全句則是一個罕見的上一下五的句式,這一點應該引起關註。詞人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刻意這樣寫的。這說明填詞的句法也要服從章法,為了全篇的結構意境,某一句可以靈活使用不同的句式。
二、劉克莊《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
風高浪快,萬里騎蟾背。曾識姮娥真體態,素面原無粉黛。
身遊銀闕珠宮,俯看積氣闬闬。醉裏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
詞的開頭,詞人以豐富的想象,寫了帶有浪漫色彩的萬里飛行遨遊月宮的詞句。這裏的蟾背是指蟾蜍的背,而這裏又是以蟾蜍點出的月宮,因此騎上了蟾背,就是登上了月宮。而曾識姮娥真體態,以一個“曾”字,表明原先就與姮娥相識,見過她素面的顏容和輕盈的體態。而寫姮娥的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其實是突出月亮的素光皎潔,給人一種高潔的雅致感覺。
下片寫到想象中的神遊月宮的景象。
萬里長空飛行登上月宮之後,遊歷了月亮上美好的銀闕珠宮,從月亮上面俯首看到與地上人間之間的積氣闬闬。這裏用了《列子·天瑞篇》的典故。杞國有人憂天傾,人們就讓他不必擔心,“天積氣耳”,就是說天是掉不下來的,有無數的積氣在下面托著呢。闬念han(去聲),是指的墻垣,這裏的“闬闬”是形容天地之間無數的積氣,也表明月亮與人間已經非常遙遠。
那麽,月亮與人間既然那麽遙遠,是不是就與人間有所疏遠了呢?也不是的。
結句寫的是:醉裏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就是說,在月宮中飲了桂花酒後,無意之間偶然搖動桂花樹,都能扇起地上人間的一陣涼爽的風。由此可見,月亮縱然與地上人間距離遙遠,但是月亮依然對人間有著或好或壞的很大影響。如果地上炎熱非常,搖動月亮上的桂花樹引起的一陣涼風帶來的涼爽將使人間成為怡人的清涼世界,那該是多麽愜意啊。
順帶說一句,古代的詩詞有的是有寄托的詠物詞,但是今天的人賞析這些詩詞的時候,不能罔顧事實地無限引申發揮。
例如這裏提到的兩首宋代名人名作,都是寫的月亮的景物以及引起的聯想,想象確實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如果有誰大加考證,以此證明辛棄疾早就發現了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自然規律,比伽利略要早多少多少年。或者以劉克莊詞句為證,說劉克莊早就發現了月亮對地球的影響,例如地球潮汐的形成就是受到月球引力變化的影響,因此比西方的科學家還要早多少多少年發現了這一自然規律,那都是讓人不能接受的。
古人的詠月詩詞,很多都是文字典雅意境蘊藉的精美詩篇,給歷代讀者以很美好的感受。如果把它解讀成科學普及的文章,那就大大失去美感了。所以,我們應該加緊完成嫦娥探月的太空工程,抓緊建立中國的月球勘測鉆探基地,盡早送回地球急需的新的潔凈能源礦石,但是也可以繼續欣賞歷代的詠月詩詞,享受詩詞中的美妙文字引起的美好感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