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北的两家商店

(2010-12-09 21:11:03)
标签:

锦州

南十七

海校

铁北商店

往事

分类: 往事与回忆

      在南十七住的那些年里,最常去的商店是锦州铁路北的两家商店。

    第一家商店是铁北副食品商店。

    这是一家菜店,供应铁路北许多居民的副食品。从南十七大院出来走不很远,经过军分区大院,就到了这家菜店。那时城里没有农民可以直接出售农副产品的农贸市场,买菜就得去国营菜店,于是这家菜店在印象中总是顾客盈门。

    文革前的时候,东北的很多副食品是从关内调拨的,所以供应还算可以。尽管当时收入普遍低下,但是肉蛋蔬菜供应都还能有保障,只不过买不起而已。到了文革时候,辽宁省称要自己解决粮油副食品问题,不再从关内调拨粮食副食品,于是副食品供应开始紧张起来,买肉卖鸡蛋都要凭票供应了。

    铁北副食品商店卖肉的售货员中,有一个镶着金牙嗓音沙哑的老头。这老头手持切肉刀满脸透着油滑,有看人下菜碟给不同的人选不同的肉的本事。他熟练地割下一块块肉,然后哑着嗓子同挑剔的顾客争辩着,最后总是让顾客哑口无言,只好按照卖肉老头的意见买走某一块肉。那时生活困难,买肉的顾客不太计较肉的肥瘦,因为肥肉的油水大一些比较实惠,既可以炒菜又可以炼油,因此没有什么人同卖肉老头争辩某一块肉的肥瘦。但是,那时卖的肉不像现在是剔下骨头的纯肉,而是带有骨头或者肉皮的,价格也就不是简单地根据肉的肥瘦定价,而是根据肉里的骨头所占的分量而定。于是,顾客就得仔细挑选相对肉多骨头少的某一块肉,这样更为实惠。而卖肉老头的任务是把每一块肉都推销出去,就得不停地与买肉的顾客斗嘴,特别是那些能说会道买肉又格外挑剔的的家庭妇女。每次到这家菜店去买肉,都能听到那老头沙哑的嗓音,以致如果某一次听不到那老头的哑嗓子,倒反而像缺了一点什么买肉的意趣似的。

    铁北副食品商店冬天用厚厚的门帘挡住凛冽的寒风,阴天里面都是开着电灯卖货。而在夏天,就把蔬菜拿到屋外的棚子里卖。那时买菜店里没有塑料袋可以供给,顾客都是自己提着菜篮子。像买豆腐,就得自己从家里带着小盆子去商店。

    铁北副食品商店里基本上除了苹果和梨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水果可卖。点心也是就只有几种单调的品种,其中有一种点心叫大杂拌,每斤六七角钱,就是拿糖包裹的油炸面点,却是南十七孩子们经常购买的,因为总比干巴巴的桃酥和饼干要好吃一点。

    铁北副食品商店门口有几个老头摆小摊,卖些孩子们喜欢的物品。例如,用地瓜熬的糖稀,可以用小木棍挑起来反复扭转。冬天可以买到东北独特的冻梨,夏天则有女孩子喜欢的被叫做guniao的浆果,可以放在嘴中咬出声响而不破裂。

    这些老头卖的东西中最受男孩子喜爱的,是游戏用的玻璃球和piaji。当时男孩子喜欢弹玻璃球,在地上挖几个小坑,然后弹玻璃球击中对手的玻璃球得分取胜。那些玻璃球,中间的颜色是不同的。

    piaji是印有各种图案的小型硬纸板,通常是圆形的。孩子们可以用一只脚挡住对方的piaji,然后用自己的piaji扇击对方的piaji,如果扇翻了,就能作为战利品收入自己囊中。用脚挡住对方的piaji,就是想要增大扇击时的风力以便更易取胜。这些piaji多半是印上古代的将军图像,例如三国时的五虎上将。有的也印有现代的兵器,例如航空母舰和巡洋舰。

    到铁北副食品商店去买东西的孩子,一般都要顺便看看商店附近小摊上的货物,然后根据自己的零花钱多少,买上一点喜欢的东西。

    第二家商店是铁北百货商店。

    这是铁路北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设在交通便捷的十字路口,马路对面是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病房楼,斜对面是铁路中学。

    从铁北副食品商店再向前走,经过军分区宿舍大院,就到了铁北百货商店。这是一栋三层楼房,里面出售包括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商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甚至里面还有一家储蓄网点,可以存款和取款。

    我们常到铁北百货商店去买各种日用品,有时还跟着母亲到三楼卖布的柜台。那时买布是要凭布票的,有钱没有布票也买不到衣服。铁北百货商店卖布的柜台,有时有优惠的布头出售,就是把某匹布卖剩的部分不收布票卖给顾客。家里孩子多的顾客,布票不够了,有时就到卖布的柜台买些布头。如果跟售货员熟络了,还可以多买一些大块的布头,所以女性顾客常到那些卖布的柜台看看,与女售货员聊上几句。

    文革的时候大件商品都要凭票供应,记得母亲从市里弄到两张缝纫机票,是大连生产的前进牌缝纫机,就是到铁北商店去提的货。

    有一回,南十七的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奉家长的指示去铁北商店内的储蓄网点取到期的上千元存款。到了柜台前,他们递上了存折和家长的印章,取款的手续就齐全了。而储蓄所的营业员面对来取上千元巨款的孩子,则是心存疑虑反复追问,对那张存折看了许久,才不情愿地将钱付给手续齐全的取钱人。

    铁北商店的门口也有小摊,不过除了卖东西的小摊之外,吸引孩子的是租小人书的小摊。

    有的老头把几百本小人书分门别类摆放出来,旁边还有一些马扎。花钱租了小人书,可以坐在马扎上,悠然自得地翻看着小人书。有些小人书是成系列的,例如三国和西游记的故事有很多册,一次两次看不完,就得多次去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是今天的青少年所不熟悉的。而那时的青少年的经历,也是今天的青少年没有经历过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时代的烙印只是留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心上。

    几十年后还能清晰地记得铁北的两家商店,是因为它们与当年在锦州的经历密切相关。今天这两家商店肯定不复存在了,所以只能在记忆中忆起当年的往事。

铁北的两家商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