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0年代海军通信学校自己编排演出的两出小戏

(2010-07-19 20:20:54)
标签:

锦州

海军通校

礼堂

文艺晚会

节目

分类: 往事与回忆

      作为正规化的军事院校,海军通信学校的文化生活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活跃的。

    早在青岛沙岭庄的时候,海校就修建了大礼堂,经常放映电影,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举办文艺晚会。六十年代初,海校的一次春节文艺晚会排练了一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节目,需要一些孩子当群众演员。于是,海校的干部就到大沙支路小学找了几个海校的小学生,让他们参加节目的排练。在那场戏中,孩子们只须穿着缝上补丁的衣服在舞台上出现,说上几句欢迎抗联队伍来到山村的台词即可。演出结束后,晚会的主办者还让孩子们去食堂喝放了糖的大米粥。沙岭庄时期海校是有苏联专家的,五十年代全面学习苏军的军事院校管理模式,周末跳舞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在沙岭庄海校大礼堂附近的俱乐部里,周六晚上经常举行舞会,地下洒着白色的滑石粉,天花板上悬挂着彩纸扎成的花束,人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六十年代初海校从青岛和太原分批迁往了远在关外的锦州,这里也有一个礼堂,不过是在办公楼的三楼上,论面积比青岛沙岭庄的礼堂要小一些。而且,海校也没有合适的俱乐部可以举办周末舞会,喜欢跳舞的干部只好到驻地陆军举办的周末舞会去一展风采。海校的旅游车每逢周六就到南十七,接跳舞的干部去舞场,可是常去的人似乎并不多。

    海校的礼堂在节日里,有时也举办文艺晚会,由各单位自编自演节目,也是十分热闹。例如,训练部实习工厂有一位姓陈的技师嗓子很好,经常在晚会上引吭高歌,得到台下阵阵掌声,人们就管这位技师叫“男高音”,后来他好像因为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的原因复员回了广州。

    文革前,海校曾经在文艺晚会上编排演出了两出小戏。

    第一出是《三月三》。内容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化装成特务,到一个茶馆与情报员接头取走情报,而敌人似乎有所察觉,于是在茶馆设伏准备抓捕联络员。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取得联系,惩处了可耻的叛徒,取走了重要的情报。

    这个小戏好像在青岛时就演出过,到了J城之后只是重排了一次。一位姓蔡的政治教员饰演前来接头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海校一位姓罗的在地方小学当教师的家属饰演茶馆的老板娘,谁演的戏中反派角色却忘记了。

    这个小戏由于演出者配合默契,在舞台上表演自如,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被海校的人们记得很深。

    第二出小戏是《审椅子》。演出单位好像是校务部,记得门诊部的一位护士就曾在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

    这个小戏受到当时政治气氛的影响,选材不太好,有些脸谱化地表现了复杂的阶级斗争。一个昔日的地主趁着人们过年过节的时候,到大队部偷了一把土改时被没收的旧椅子往家溜,被高度警觉的贫下中农发现了。剧中的主角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这个梦想变天的老地主贼心不死,想把坐垫中暗藏着土改变天账的旧椅子偷回去,取出其中的变天账,以便将来实行反攻倒算。可是,偏偏被警惕的贫下中农给发现了,通过审椅子的方式,揭穿了老地主的底细,使其阴谋彻底暴露。

    按说这个小戏的阶级斗争题材并不精彩,悬念也不复杂,但是演员演得非常投入,演出后也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其中演老地主的那位业余演员,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类似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反面人物反倒成了舞台上的主要演员。

    到了文革爆发后,举办晚会也都没有小戏了,主要是歌舞类节目,还有类似三句半和天津快板之类的曲艺节目。

    文革前晚会上演出的那两个小戏,就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