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是北方流行的曲艺形式,很受大众欢迎。六十年代的锦州,广播电台播出的一些评书节目,就像今天电视台播出的热播电视剧那样,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收听率一直居高不下。当时,锦州作为工业城市,收音机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而且,从六十年代初期起,市场上出现了令人稀罕不已的不用连接交流电源的半导体收音机。拿在手里就能收听电台的播音,成为当时最为让人眼热的家用电器。如果有人在散步或者上下班的路上,手里拿着正在播放电台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行人报以的就是艳羡的目光。
而1964年,锦州广播电台播放的古代题材的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成了当时满城争说的热门节目。当时,到了这个节目播放的时间,许多家庭都停下了所有的事儿,围坐在收音机前,静静地倾听着评书演员声情并茂的说书。薛丁山这个风流倜傥的白马小将,居然艳福不浅,有好几位美女为之动情,以致彼此之间争风吃醋,闹得不可开交。而这个风流浪子,也在几个美女情人之间来回周旋,哪一个都不想放弃,充分享受着被美女争抢的乐趣。当时,有不少的听众,就是认定了樊梨花的正宗夫人地位,认为其他美女都是侧室。当然,也有一些听众同情其他的爱着薛丁山的美女,认为她们也是为情所动,所以不惜与樊梨花争宠。那些天里,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还在议论着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的情节,对一些评书中的人物加以臧否。至于街谈巷议,更是绵绵不绝,可见该节目的影响之大。
不过,六十年代的政治气氛,已经不允许这种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成为电台节目的主旋律了。还没等这个节目播完,就因为上头某些部门的干预,电台被迫停播了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当时,很多人感到很遗憾,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当时的政治气候,所以谁也不敢公开为之鸣冤叫屈。
古代题材的评书不许播了,现代题材的评书总还可以播吧。于是,广播电台就播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1965年的秋季起,锦州广播电台又播出了反映平津战役题材的长篇评书《古城春色》,由当时已经非常有名的评书艺术大家袁阔成录制。这个节目引起的轰动效应,应当说远远不如《薛丁山与樊梨花》,不过其中有个反面人物叫“长脖子鲁青”,却让人印象深刻。当时南十七有一位姓李的姑娘,名字也叫鲁青,男孩子们背后就管她叫“长脖子鲁青”,而那个姑娘的脖子其实并不长。
《古城春色》好像也没播完,就赶上了文革之初的动荡,电台里的文艺节目除了革命歌曲之外,评书都被停止播出了。于是,每天人们听到的电台文艺节目,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之类的革命歌曲。而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因而受到人们欢迎的长篇评书,则成了不再播出的文艺节目。
http://a2.att.hudong.com/63/53/01300000285617122984532170505.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