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女儿好像突然长大了似的,主动要求帮我做这做那。每天傍晚运动回来,就宣布要帮助我洗衣服,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听到我说要拖地板,马上要求说她也要帮忙拖;吃饭时就宣布,这餐的碗她来洗……她有此意向,我们当然要支持了,虽然之后我要收拾残局,甚至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孩子的劳动欲望不可被打击和扑灭,参与的激情更是要得到家长的保护。
昨天也一样,跳完舞回到家,我就让她把自己的舞蹈服和袜子洗了。女儿开心地钻进卫生间,有模有样地忙碌了起来。而我呢,放手吧,也在厨房忙碌了起来。十来分钟后,女儿洗完了,应该说玩够了,看到我在拖地板,又要帮助我拖。就这样,我们母女俩快乐地忙碌了好一会儿。
事情做完后,女儿擦着她的小手,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想看会电视。”我正想答应她,她又好像怕我不答应似的,说:“妈妈,你看,我今天帮你做了这么多事,自己洗衣服,又帮你拖地板,你应该让我看会儿电视吧。”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的别扭呢,还“应该”呢,似乎她刚才做的这两件事,付出了劳动,我就理所当然要给她报酬似的。这女儿,怎么会有此想法呢?
呆会再思考吧,我拉过女儿,蹲下去对她说:“玥儿,你这样说,这样想可不对。你刚才洗衣服、拖地板都是在干家务活,对不对?家务活要一家人分担着做,你现在长大了,也应该做点家务活,怎么能说是帮妈妈做呢?好像家务活是妈妈一个人似的。”我假装很委屈地说着。女儿马上说:“不是的,妈妈,家务活要一家人一起做,那爸爸也要做吧,他怎么没做呢?”这女儿,真会钻空子,我要维护她爸形象啊,说:“爸爸今天要上班嘛,所以今天没办法做,他要在家不是都是他煮饭炒菜吗?”女儿这才点了点头。
我又说:“玥儿,你做家务是应该的,怎么能跟妈妈讨价还价,要求看电视呢?”女儿说:“可我现在就想看会儿电视嘛。”我知道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楚,就说:“看电视可以,但不能说你帮妈妈做了家务活,就可以要求看电视,这是不对的。”女儿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女儿听不听得明白,她已经急着要去看电视了,我就随她去,自己又在厨房忙了起来。
静下心来,才想起,这样的“讨价还价”并不少见,如:
“妈妈,写完这一页字,你就让我吃根冰棒,好不好?”
“妈妈,我今天上课很认真,你给我买……”
“妈妈,我去跑步,等下你要陪我……”
……
我想这样的事情,不仅在我女儿身上有,绝大多数的孩子身上都有这样“讨价还价”事儿发生。如此想来,我们教育孩子时,都喜欢讲究民主,而孩子很聪明,他能把这权利应用到身边所有的事上,在爸爸妈妈要求的每一件事上讨价还价,努力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可这能怪孩子吗?还不都是我们家长自己先做了这样“讨价还价”的事,孩子才会依葫芦画瓢,学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信?你看,是不是曾经的某一次或某几次,我们主动给孩子提出过交换条件,用一些好处引诱他做某些事。比如:你只要乖乖地把这碗饭吃完,等一下,妈妈就让你吃个巧克力;比如:你只要乖乖睡觉,呆会儿带你上街买玩具;比如:你只要认真上课,表现好来,呆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这样的话说过太多太多了,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当时说这些话,无非是想让孩子快点把这事做完,或者是把这事做得漂亮些,但没想到的是这些话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父母要求自己做事,自己便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某种“报酬”,于是他们开始充分把握每一个时机来要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讨价还价”还是要少用为妙,因为仔细想来,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挺大的。孩子一次的“讨价还价”得到满足,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多次的“讨价还价”得以实现,就会让孩子成为了一种习惯。试想,一个习惯了凡事都要“讨价还价”的孩子,他习惯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有好处,也就是说有好处了他才肯去做,计较于一些利益,没有了利益好处,一切免谈。那么这样一来,孩子的每一次学习和探索都将变成一种“交易”,不再是出于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去主动学习新的东西,没有了探索精神;而像做家务这样的事儿也要“讨价还价”的话,孩子还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吗?
而这“讨价还价”的过程就像一场拉锯战,孩子拉过去,父母拉过来,浪费的时间颇多啊。孩子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誓头,他会为了那一点他喜欢的利益而与你长久的讨论着。我们的耐劲一点点被磨光,要么就是一点点松口,答应孩子的要求;要么就是父母耐心磨尽,最终情绪失控,原本民主的家长转眼间成了“暴君”,对着孩子一阵乱吼,影响了情绪,还影响亲子和谐。
这样的“讨价还价”可以用,但要慎用,少用,别让孩子习惯了与你“讨价还价”,还是要从家长身上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